晚安语录

5U文学网 > 语录 > 晚安语录 > 法国小众文学作品,法国文学作品推荐

法国小众文学作品,法国文学作品推荐

| admin

求著名的法国文学家及代表作

恩,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 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 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 )、《随落》( 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约翰.班扬 亚历山大.蒲伯 丹尼尔.笛福 乔纳森.斯威夫特 亨利.菲尔丁 塞缪尔.约翰逊 理查德.比.谢立丹 英国新古典主义 屈雷顿 蒲柏(1688~1744)Pope,Alexander 英国诗人 约翰生 《格理弗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 琼森,B.(Ben Jonson 1572?~1637)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法国人,1803年出生。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他出生在一个将军的家庭,父母早丧,生活贫困。青年时代,他做过公证人事务所的见习,当过奥尔良公爵的抄写员,参加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当过炮兵连的副连长。1848年革命时期,大仲马曾带兵进入巴黎,并编辑报纸。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860年他到意大利去协助加里波第征战。大仲马死于1870年12月5日。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大仲马的复杂的带有冒险色彩的生活经历,为他创作出离奇曲折的故事提供了条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达100多部,都以情节生动紧张取胜。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1844),旧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基度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一个正直勇敢的青年水手,正当他对生活充满着好的追求的时候,由于被嫉妒他的人告密陷害而下狱,在黑暗的牢房里度过了整整十四个年头。他按狱友提供的线索,找到宝库,成为百万富翁。他改名基度山伯爵,靠“万能的金钱”,他随心所欲,对有恩于他的船主摩莱尔报了恩,对陷害过他的仇人马瑟夫伯爵、银行家邓格拉斯和法官维尔福,一一作了惩罚。这就是小说。小说情节紧张生动,富有传奇色彩,很引人入胜,因此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托马斯.格雷

希望采纳

小众好书:《天上再见》另辟蹊径的经典反战文学

年前的时候一位好友过生日,我便从当当上采选了一大批这两年我看过的好书送给她。

在买《必须找到阿历克斯》的时候,突然发现皮耶尔又出了新书,是紧接着阿历克斯故事的《必须牺牲卡米尔》,便也顺手给自己买了一本。

但说实话,我暂时还没有看《卡米尔》的冲动。

《阿历克斯》带给我的,除了精妙绝伦的故事之外,还有中文翻译的让人忍无可忍。

于是就有了重温《天上再见》的想法。

在看崇祯本《金瓶梅》的过程中,又一次断断续续读完了《天上再见》。

这一期的内容,就是想跟大家聊一聊这部让皮耶尔步入世界经典文学殿堂的《天上再见》。

同样,接下来的内容,无意于罗列《天上再见》所有的奖项。

虽然好的作品,一定是拥有共性和艺术闪光点,应当值得被奖项注意和青睐。

但对我而言,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在于与作者达成的内心情感共鸣。

温馨提示:

第一部分 会涉及到前期的故事内容概述,如果介意的朋友,可以直接 翻到第二部分 进行阅读。

我一直都认为, 一个作者耗尽心血创作的故事,每一个起承转合、每一个精妙的伏笔和悬念,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若是先知道了结局再去看书中的内容,便会一直执着于结局,无法全身心的与故事中的人物融合,那些被精心设计的文字,其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这是一种不尊重作者的表现,我会尽量避免。

01

《天上再见》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18年至1920年。约莫算起来,便是一战结束前夕到战争结束后一年的时间内。

故事一开始,便是在战场上。

一个底层的法国士兵艾尔伯特在战争结束前夕的一场突击战中,无意见发现了导致这场突击战发生的真实原因,并不如中尉所说。

因而被亨利中尉灭口,掩埋进一个大弹坑之中。

在艾尔伯特绝望之际,被同队的士兵爱德华所救,捡回了一条命。

但爱德华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半张脸和说话的能力。

可爱德华不仅拒绝修复自己的脸,同时表达出强烈的意愿厌弃自己的身份。

于是极其胆小的艾尔伯特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的战友找到了新的身份,让「爱德华」这个名字成为了文件中一个光荣的为胜利而牺牲的英雄。

战争结束后,艾尔伯特接手了照顾爱德华的工作,为了二人能在战后的世界活下去而奔波。

因为战争,艾尔伯特失去了战前在银行的工作,失去了心爱的塞西尔,还因为自己一时的自尊,失去了百货大楼电梯员的工作。

而雪上加霜的是,爱德华最初在医院等待救治时,因为亨利刻意的阻挠,为了缓解疼痛,开始依赖吗啡。

而这种情况,在战后更加严重。

原本艾尔伯特微薄的薪水,不仅要维持两个人的日常开销,还要用以艾尔伯特大量非正常渠道的吗啡消耗。

而反观亨利,原本只是一个穷到只剩下姓氏的落魄贵族,但因为英俊的面容,那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俘获了爱德华姐姐的芳心,从而跻身进入法国的上流社会,一时风头无二。

于是故事,便从这里缓缓展开。

以爱德华的父亲失去爱德华作为一个视角,浓缩了战胜者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以亨利为视角,展示了战后那些靠着「战争」和「胜利」大发横财的人。

以艾尔伯特为视角,体现了那些在面对战争的创伤后,来不及喘息便要迎面生活痛击的英雄们。

至于梅林,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参照点和视角去分析他。

在生活中,我应当也会讨厌这样的人吧。但毫无疑问,在这个故事中,在这个故事中读者的「受害者」视角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02

不同于以往的很多长篇小说,喜欢大跨度描绘人物、讲述故事的方式。皮耶尔选择了更为集中的叙事方法。

而这样的方式,更加让读者猝不及防。

原来仅仅三年,不,仅仅一年,甚至不到两个月,人的生活就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一刻,这个人一无所有,可下一秒,他就成为了人人追捧的亮点。

同样也能在一夕之间,被所有人抛弃。

这是多么的可笑和荒诞。

但是这一切却每天都在真实的发生着,如同一幕幕类型不同的电影,却是由相同的演员出演着相同的角色。

为50法郎小费而疯狂的酒店侍应生,为英雄永垂不朽而募捐的官员,还有那些在本该英雄沉睡的墓地旁若无人地饱餐的野狗。

这些情节拼凑在一起,看起来倒比魔幻现实主义更加魔幻。

03

《天上再见》在我看来,是一部角度非常精妙的含有反战色彩的作品。

这种反战色彩不同于你阅读战后德国的文学作品,但足够震撼人心。

若仔细想来,其本身就是一种角度新鲜的立意。

虽然皮耶尔选取的故事背景时间是在一战中,我们都知道,一战不同于二战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民族解放战争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区别。

但无可争议的便是,法国是战胜国。

一直以来,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大家在战后关注的,大多是战败国的反思式作品。

例如《朗读者》、黑泽明、宫崎骏等的电影作品等对战争的反思

好像作为战胜国而言,仅仅沐浴在胜利的光辉中便足够了。

但沐浴着胜利的光辉不能让满目疮痍的胜利国家的人们吃饱饭,不能让他们已逝的亲人回来,更不能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这会变为大家更加难以言明的痛苦。

否则你该如何去缅怀呢?在别人欢喜的时候,适时的为自己的亲人哭上一哭,扫了别人的兴:您的家人是为了胜利而亡,为何还哭哭啼啼?难道不应该自豪吗?

这时,战胜国家亲人的难过反而不及失败国家亲人难过得理直气壮些。

若打比方来说,就如同日本很多二战后的人民反战热潮。

其实很多人反战并不是因为大家真的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而是因为日本战败后带来的大量后果导致日本经济衰退,国际地位下降,从而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于是他们反战。

其实归根到底,他们不是无差别反战,而只是反对日本战败(当然这是指部分状况,并不是指所有日本人民反战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无论是从生还士兵的重新融入社会、伤残士兵的福利保障还是重整整个国家的经济方面。

战争,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带来的残忍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

因此,战胜国家的反战作品,同样应当值得重视。

无论是反侵略战争还是民族解放战争,我们更应该思考战争带来的伤痛。

然后自强,并且去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正如中国所做的那样。

我们经历过伤痛,我们会让自己不再被欺辱,但我们会捍卫和平。

而不是因为战争胜利而洋洋得意。

战争面前,从来都没有胜者。

04

作为法国文学家,皮耶尔的文学功底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故事中的情节荒诞可笑但却发人深省。

书中,皮耶尔通过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爱德华和小女孩露易丝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面具,其中甚至包括一张和爱德华原本的脸一模一样的面具。

那些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就能让你惊叹不已的爱德华制作的每一张面具,以及面具代表的不同情绪和爱德华情感的丰富细腻。

闭上眼睛,那些情感在你脑海中栩栩如生。

皮耶尔不仅能用鞭辟入里切华丽的形容词将读者猝不及防扯进故事里最深的漩涡中,让你不得不停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去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不知不觉地感同身受,同时还能让一个自认为站在上帝视角的读者,对故事迷惑不解,无法用常理去思考。

甚至,他连读者的每一丝思绪,都能掌控。

利用越来越精彩的故事让你深陷故事无法喘息,无法去思考除当下情节之外的请他事情。

在你好不容易得到喘息时机,逃脱沉浸其中的环境,正在回味故事时,将你的思绪蓦然拉扯到毫不相关的另一个人身上,让你不得不感慨作者塑造故事人物的精妙。

可能要好久之后才能回过味儿来,原来,这只是作者的文学诡计。

05

最终,当你读完整个故事,你也终于能够明白,这 看似任性随意 地拼凑在一起的「天、上、再、见」四个字原来是如此 严丝合缝 地契合着整个故事的核心。

当然,我依旧认为,故事若是停留在阿尔伯特离开的时候会更好。

这部文学作品在2017年时,被法国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改编为电影,搬上了大荧幕,并于2019年在中国上映。

但我至今没有看电影版,不仅仅是因为「《哈利波特》电影综合征」。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真的太多了,我宁可那些文字描述幻想和人物永远只停留在我的想象中。

但若是时间不够,还是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电影版。

我在写这篇文的时候,那些电影里 爱德华创作的面具 截图的确帮助了我很多,让我回忆起了很多细节。

若我悲惘、仓皇,那么「天上再见」吧。

法国小说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入门读物

法国小说最伟大的传统就是不写三伪文学,古典时期反三伪文学的主将有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雨果、小仲马、乔治桑等,以后的杜拉斯、西蒙、罗曼罗兰、高xJ更是秉承这一传统,使法国文学一直高居世界文学顶峰,代代不乏高才辈出。而且法国是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国家。截至2017年,共有15位法国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2014: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国小说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因不写三伪文学,因此在世界文坛脱颖而出。获奖原因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2008: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4月13日,法国和毛里求斯双国籍)。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一生不写三伪文学。他的获奖理由是: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1985:克劳德·西蒙(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代表作品有他的处女作诗歌《作弊的人》以及小说《弗兰德公路》。 因不写三伪文学,受到世界文坛普遍敬重。

●1964: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一生反抗三伪文学。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1964年,让-保罗·萨特凭著《呕吐》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他主动回绝该奖项,成为第一位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

●1960:圣-琼·佩斯(亚历克西·莱热的笔名)(1887年5月31日~1975年9月20日),法国诗人和剧作家。著有长诗《流放》、《雨》、《雪》、《风》和《航海标志》等,无一丝三伪文学成分。

●1957:阿尔贝·加缪(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他的创作喜欢以三部曲形式:小说+哲学随笔+剧本。他一生唾弃三伪文学,在反三的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奖理由是: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代表作为小说《异乡人》、小说《鼠疫》、剧作《卡里古拉》。

●1952: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法国小说家,视三伪文学为小丑。代表作:诗集 《握手》、小说《爱的荒漠》、《蛇结》。

●1947:安德烈·纪德(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代表作:小说三部曲《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散文集《地粮》,小说《伪币制造者》,自传《如果种子不死》。

●1937: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年3月23日~1958年8月22日),法国小说家。马丁·杜·加尔与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等小说家是好友。在他们的感召下,马丁提起笔来尝试小说的创作。他的获奖理由是“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27:亨利·伯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代表作:《创造进化论》、《物质与记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1921: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年4月16日~1924年10月12日),阿纳托尔·法郎士是作家雅克·阿纳托尔·弗朗索瓦·蒂博的笔名。获奖理由: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15: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最为了解的法国作家之一。他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他的获奖理由是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代表作: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三部——《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1904: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年9月8日~1914年3月25日),法国诗人,曾带领19世纪奥克语(普罗旺斯语)文学复兴。他与何塞·埃切加赖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加上他对普罗旺斯语言的重要研究。

●1901:苏利·普吕多姆(勒内·弗朗索瓦·阿尔芒·普吕多姆的笔名)(1839年3月16日~1907年9月6日),法国诗人,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世纪后期法国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代表作:抒情诗集《孤独》、《徒然的柔情》等。

此外还有高xJ,因不写三伪文学,享誉世界文坛。

22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