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文学作品语言的自指性,举例说明文学作品语言的自指性
推荐文章
文学语言的自指性如何解释?
今年已经是2021年了,不知道您考研成功与否。本人是汉文学生,在上文学概论课程的教材《文学理论》中提到文学语言的特征之一自指性。
摘自教材:文学语言的自指性是指文学语言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语言自身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和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文学语言自身也会成为作家审美关照和艺术表现的对象……诗歌中常见的押韵、平仄、对仗、用典、隐喻、反讽以及化用陈言、锻炼新语等手法,实际上都会加强文学语言的自指倾向。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当高于它所反映的实际生活,文学典型也应当高于它所描写的生活中的实际人物。文学中的典型应当是以鲜明、生动、突出的个性特征,显著而充分地体现了某一类事物的广泛而深远的普遍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与普遍性特征这两个方面必须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
典型形象所展现的生活现象必然包含一定的普遍意义,必定能显示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毛泽东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就是指的一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共性”“概括性”或“典型性”。文学典型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尽管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提炼,但这个人物必须是具体可感的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或者“她”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生活和性格,有自己的行动和语言。这样的人物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才是真实可信的人物。一提到张飞,我们马上就能在眼前浮现出他身跨战马、手舞丈八蛇矛的高大形象,甚至能听到他如雷的声音。张飞就是张飞,而不是关羽,这就是鲜明的个性。
第二,广泛的普遍性特征
典型形象代表着同一类型的人,具有同一类型的人的共同特点。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从典型形象身上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影子,才能在周围的熟人身上看到典型形象的某些特征。这也正是那些创造了典型形象的作品能够吸引人、感动人的缘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人提到一些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比如经常有人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足智多谋的代表人物。再如形容某人铁面无私,就说他是包青天;说到质朴、勇猛而又鲁莽的人,就说他是莽张飞;遇到缺乏斗争或行动的勇气,而又常常自我解嘲的人,就说他是阿Q;此外,如赵云、黄忠、花木兰、穆桂英、李逵、武松、林黛玉、王熙凤……都常常被人用来形容周围的人物。是因为这些典型人物的性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概括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同一类型人物的特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
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一、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二、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等等。
为什么说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它有何特征?举例说明
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如科学报告、答记者问、 口头声明,以及诗歌朗诵、新闻广播和课堂上的教师用语等等,凡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基本性质有两个,一是意象性,克服了一般语言的抽象性;二是超越性,具有隐喻性,能够表达审美意义。
文学语言还具有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性、认知与意向的统一性、审美幻想性等特征。
这是百度知道的结论。不过我更倾向于准确,凝练,生动,音乐,含蓄性。例子的话我就举一手现代诗《致橡树》。
什么是文学语言的自炫性?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中有三种属性,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文学语言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
文学中的“自我指涉性”指的是什么呀?求专业回答
依靠一些通过系统而相互关联的要素生产出另外一些通过系统而相互关联的要素。
卢曼把自己的社会系统看作"自我指涉"系统。"自我指涉"也叫"自体再生",它依靠一些通过系统而相互关联的要素生产出另外一些通过系统而相互关联的要素。
自我指涉系统是作为一个要素生产的封闭网络而存在的。这一网络不断地生产一些要素,而后者又被用来继续生产另外一些要素。由此,该网络便把自身作为一个网络再生产出来。
扩展资料:
在科学史上,还没有一种悖论像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的悖论那样引起广泛的注意。自我指涉合法存在于人们日常语言中,数学基础上和认知科学里,随处可见,造成的矛盾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历经了两千多年,对此除了尽量规避之外,至今专家们仍然没有妥善的解决方案。
它构造矛盾的方法成为证明中的重要技巧,在一些令人惊异的重要定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系列介绍这一类悖论,剖析哲人们对它的思考和因此带来的科学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指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