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果戈里一样的文学家的故事,法国作家果戈里
推荐文章
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关汉卿、果戈里等戏剧家及代表作;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奥塞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莫里哀:《伪君子》(塑造了四大吝啬鬼中的阿巴贡)
易卜生:《仲夏之夜》
关汉卿:《窦娥冤》
果戈里:《死魂灵》(塑造了四大吝啬鬼中的泼留希金)
1.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莎剧以生动曲折的情节著称于世,构思壮阔,内容丰富,多采用多线索结构,将各种戏剧因素自然结合。其人物都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总以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显示自己的特色。语言丰富多彩、清新隽永,既富有哲理,又带有浓郁的诗意。他的创作集中地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3.他的小故事: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个商人。4岁时,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
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18岁时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个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1586年,富于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了钩了,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这个工作,他干得很好。骑马来的观众都原意把马交给他。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为一个戏要是不受观众喜欢,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戏。莎士比亚在坚持学习演技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了解了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运,他决定也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
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这部剧本中,作家写了自由爱情的可贵,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歌颂了理想的爱情。
1599年,莎士比亚已经很有钱了,他所在的剧团建成了一个名叫环球剧院的剧场,他当了股东。他还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准备老了后回家备用。不久,他的两个好友为了改革政治,发动叛乱,结果,前者被送上绞刑架,后者被投入监狱。莎士比亚在悲愤不已,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其中的幽灵。
在以后的几年里,莎士比亚又写出了《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以广阔的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情节来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内容,以鲜明的个性显示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在表现方法上,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限制,崇高与卑下、可笑与可怕、英雄与丑角奇妙混合,时间、地点可以随便转移,情节有单线、双线、三线和多线,把笑剧、闹剧、风俗喜剧、传奇剧、悲剧等因素融汇在一起,服从了生活描写和性格表现。在语言上有韵文,也有散文,把谚语、俗语、民歌都引进了戏剧舞台,词汇非常丰富,并使人物语言性格化。
1616年,莎士比亚由于生病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
“看在上帝的面上,
请不要动我的坟墓,
妄动者将遭到诅咒,
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他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象朝圣一般去瞻仰。
4.为人以及人品
为人公 正,文笔典雅.这个是历史里这么写他的.
真诚诚实.--这个可以从他写的一些格言里看出来,比如: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莎士比亚
莫里哀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
——歌德
莫里哀(Moliere),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生平
1622年1月15日 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
1643年 放弃世袭权利,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
1644年 取艺名为莫里哀。
1645-1658年 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
1659年起,由于剧目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剧团开始长期在巴黎演出,此后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潮期。 但由于长期劳累,莫里哀换上了严重的肺病
1662年 与比他小20岁的妻子结婚。
1673年2月17日 他在身体非常不适的情况下,带病坚持表演自编剧目《无病呻吟》。他在舞台上的种种虚弱表现被观众认为是切合剧目内容非常真实的表演,因而赢得了热烈的喝彩。演出完毕后几个小时后,莫里哀与世长辞。
死后,由于生前的创作中和个人的行为得罪了不少权贵,特别是教会,教会拒绝给他坟地。由于路易十四出面,才勉强允许将他埋在墓地的菜园后面,葬礼非常冷清。这位喜剧大师的死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创作
他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开古典主义喜剧之先河,极大影响了喜剧乃至整个戏剧界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
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1659)
《伪君子》,Le Tartuffe,(1664)
《唐璜》,(1665)
《太太学堂》,l'Ecole des femmes,(1662)
《愤世嫉俗》,Le Misanthrope(1666)
《吝啬鬼》,L'Avare,(1668)
《浦尔叟雅克先生》,(1669)
《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
《无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1673)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果戈里
(1809--1852)
果戈里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族。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和戏剧。中学时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在彼得堡当一名薪俸微薄的小公务员。1831年结识了普希金,在创作上思想上受到重大影响。开始出版一些短篇、中篇小说集。1836年,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但遭到俄国官僚社会的攻击和诽谤,果戈里被迫出国。五年后回国,于1842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死魂灵》,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专制农奴制社会。继《钦差大臣》之后,《死魂灵》再次震撼了俄罗斯。果戈里再次出国。由于长期脱离俄国现实,果戈里后来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变化,1847年发表了为专制制度辩护的《与友人书信选集》,引起了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反对和批判。
易卜生
易卜生挪威戏剧家、诗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 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
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他在这所剧院先后写 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 《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为此感到痛心。同时,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的忧虑。于是他决定出国远行。就在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到意大利;瓢泊异乡,疟疾缠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一部诗剧《布兰德》 (1866),这是他旅居国外的第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旧译《彼尔.京特》,1867)。这两部剧本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通过《布兰德》,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不妥协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无所有。”
1864年以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侨居在罗马、德 累斯顿、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写了《皇帝与加利利人》,在剧中提出了沟通情绪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
1874和1885年,他曾两度回挪威作短暂的逗留。
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国。他后期创作的《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是自传性质的作品。1900年中风。长期卧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
像果戈理一样的文学家。它的写作故事是什么?
写了如“外套”与“钦差大臣”。
这“外套”比较精彩,可看一下。
四大吝啬鬼的故事
1、四大吝啬鬼之一:夏洛克
夏洛克出自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的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是犹太人,通过发放高利贷赚钱,但他吝啬并且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来不享用,只想赚更多的钱。
他独断专权,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他人交往,无情地虐待并且克扣仆人的工钱。夏洛克还十分厌恶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嫉妒他慷慨大度,善良并且助人为乐。
2、四大吝啬鬼之二:阿巴贡
阿巴贡出自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或被译为《吝啬鬼》。阿巴贡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他对仆人十分苛刻,甚至为了省下饭钱,自己饿着肚子上床,半夜饿得无法入睡就去马棚偷吃荞麦。
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命令儿子娶有钱的寡妇,逼迫女儿嫁给有钱的老爷。他独断专权吝啬无比,看到自己埋在后花园的钱被挖走后,简直痛不欲生。莫里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3、四大吝啬鬼之三:葛朗台
葛朗台出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奴》,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老葛朗台一生只贪恋金钱,不在乎感情,他只在乎钱,妻子自杀,葛朗台毫不在意,而一想到这会使他失去大笔遗产,他就非常心痛。
他唯利是图,临终时想在手里抓一把金色十字架。他临死时虽然把财产留给了女儿,但依然非常牵挂,多次叮嘱她要好好保管,等女儿死后到天国要把钱交还给他。
4、四大吝啬鬼之四:泼留希金
泼留希金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他是俄国没落地主的代表,实际上预示着俄国封建制度即将走向灭亡。
泼留希金每天都想着聚敛财富,他的脑袋里只有金钱,甚至为了财富去偷窃,他能留给女儿和儿子的只有无尽的诅咒。
扩展资料:
中国吝啬鬼的小故事
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的路途上,启程时,李梅亭带了一本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
在路上,孙柔嘉身体不适,李梅亭不愿意拿出一些仁丹给孙柔嘉服用。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不给药,又显得小于小气。李梅亭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以一瓶鱼肝油丸给孙柔嘉服下,弄得孙柔嘉又一次呕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吝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