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5U文学网 > 美文 > 经典美文 > 两汉史传文学的成就及影响,谈谈汉代史传文学

两汉史传文学的成就及影响,谈谈汉代史传文学

| admin

中国古代文学在两汉有哪些辉煌成就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两都赋:《两都赋》是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据其自序,自东汉建都洛阳后,“西土耆老”希仍以长安为首都,因作此赋以驳之。《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蔗、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美化和歌颂,意谓洛阳当日的盛况,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二京赋:《二京赋》是东汉辞赋,为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二京赋》由于其结构的严谨精密,被多数人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

子虚赋: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两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什么?

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汉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汉代再次出现作家群体;

2.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

3.汉代文学和经学出现双向互动,二者彼此渗透;

4.汉代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

简述两汉史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人物

史学

1、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有《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述西汉一代史事。班固对《史记》的体裁稍作变动,改“书”为志,取消世家。

文学

汉赋

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两汉文学的主要成就极其基本特征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结构与特征

1. 赋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它借鉴楚辞,、战过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有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发,将诗歌融入其中。赋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它的文体来源广泛,是一种综合性文体。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2. 楚辞体作品

楚辞体作品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都是在摹仿《离搔》、《九章》。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楚辞重在咏物抒情。发展中慢慢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被称为骚体赋。

3. 两汉叙事散文

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汉书》继承了它的体例,并使之完善。《吴越春秋》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的新文体。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4. 诗歌

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不在居于主导地位,汉代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五言诗抒情诗的典范是《古诗十九首》。西汉已出现大量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两汉文学主要形式、风格、特征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赋、楚辞体、乐府诗。

其中散文风格多样,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其特征为别为前者开辟了新的文体样式,以人物为中心来记叙历史。而政论散文则主要继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却有所发展,散文结构更加严谨质实。

赋的风格是大赋、小赋、骚体赋相辅相成。特征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体制。

乐府诗风格承载先秦诗歌样式,但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如有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楚辞体作品仅仅是模拟屈原的作品,在风格和特征上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渐渐衰落。

两汉故事赋或讲述鸟兽故事,或敷演历史传说,或再现生活场景,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世俗民众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其生成及传播方式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些赋作包孕着戏曲、小说等多种文学要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明,语言的个性化与通俗化,都形成了汉代文学中特异的存在,从而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俗文学的发展演进有过不小的影响。

两汉文化的光辉成就和深远影响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古代的中国就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和长久的统一,但是伟大的秦朝并没有做到长治久安,随后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异常璀璨的朝代,由它孕育而生的汉朝文化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长河。

汉朝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历史时期,现如今也习惯称他们为两汉。西汉是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首都定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东汉是汉光武帝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的,首都定在洛阳,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引以为傲的文化长廊,后来的人们都愿意称这种文化为“两汉文化”。

两汉文化也是中国最优秀的历史文化,他的大概内容主要包括:“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这也造就了汉代文化的大放光彩。两汉文化也在汉代的不同地方发光发热,形成了多个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特色,包括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北方文化等都是最好的见证。

西汉汉平帝时期全国人口达到了6000万人,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足以见证汉朝的强大之处,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方面主要就是以儒家文学为代表,为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两汉文化”不一样的地域风情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就是儒学文化,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儒家思想,它的地域是在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人们主要是以农业为核心兼顾蚕丝纺织业,因为距离海边较近,也因此比较擅长捕鱼业,所以形成了齐鲁特有的汉代文化。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还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

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就是我们熟知的华夏文明,这种文明主要体现在黄河的中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最能体现这种文化的就是农耕文化,因为这里濒临黄河土地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耕之地。而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个地方也成了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带,孕育出了多个伟大的朝代。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主要体现今天的四川,巴蜀文化具有非常强大的扩散性,除了对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渗透外,主要表现在对附近附属国的文化影响,甚至最远都对东南亚的某些文明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两汉文化”不一样的思想传承

秦朝覆灭,汉朝初建,汉朝也因此传承了许多秦朝的文化思想,由于当时秦朝对学术思想的禁锢,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单一,汉朝建立以后学术思想界似乎一夜之间恢复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景象。汉朝初期,由于皇帝为国操劳,没有时间管理,所以战国时期的这些思想家依然活跃在汉朝,但是在中期以后,由于国家的干预导致学术界逐渐转变为研究型学术为主。

汉代在建国初期就用法家和道家的思想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主要就是对礼、德的传播和控制,文景时期用儒家思想和法家之法相辅相成,共同成为汉朝法制的指导思想,不仅强调礼和德,还更加注重无为,一方面坚持依法治国,一方面又从简法律重在安民。这种外柔内刚的治国之道,也在以后的汉王朝中一直沿用着,这也对未来的各大王朝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秦朝对待著作的极端方式,破坏了很多著名的文献,但是后来因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再加上汉朝对学术的重视,所以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使得秦朝的重要著作得以重现。古文尚书就是当时被挖掘整理的,这对恢复历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两汉文化”不一样的文学著作

汉朝与秦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朝对文学特别的重视,强大的国家需要用文学来提升全民的素质,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一种歌颂帝王和谱写百姓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

汉朝的著作主要以历史和政论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司马迁的《史记》就是最具代表的,是世界最为著名的文学著作了,也是现如今最为著名的文学巨作。现在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获得灵感的,从著作内容来看,汉代文学著作都喜欢回味历史,这也使得以后的史学家,开启了批判和赞美的双向模式。

西汉初年,汉乐府民歌尚未唱响,我们在民间还是很少见到歌谣的,韵文沿袭着楚声、楚歌的余续。楚汉相争中的项羽和刘邦的楚声短歌《大风歌》就是汉朝初期最伟大的杰作。汉朝的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根据当时的事实改编的,汉朝真的是古代文学最为灿烂的时期,这也为以后的文学学者开创了创作的先河。

四、“两汉文化”不一样的丰富生活

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也是在汉朝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服装颜色比春秋战国要丰富多彩的多了,服装款式也越来越多。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衣服的款式也成为了划分等级最明显的方式了,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全世界的人民都特别羡慕中国的美食,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都要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大发展。就是在这个时期,汉代成功引进了芝麻、葡萄、西瓜、芹菜等食材,使得汉朝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随后一些烹饪用的调味料也相继传入国内,蒜、葱的引进使得食物的风味更多种多样,还传入了一些烹饪方法,这使美食进入大发展时期。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因为我们知道豆类易于消化吸收,并且豆类的价格较低,制作成本也随之下降,人们可以用豆腐做出很多美味的食物,很快就在汉朝流行起来了。

汉朝的歌舞也是十分丰富的,它继承了秦朝许多的艺术形式和技术基础,再加上汉朝的皇帝都十分的喜欢歌舞表演,这也使得歌舞在汉朝得到了飞速发展。此时西域和佛教的表演艺术相继传入汉朝,更加丰富了汉朝的民间生活和歌舞艺术。

五、“两汉文化”不一样的历史影响

楚汉相争,随着项羽乌江自刎,随后刘邦便成立了汉朝,由汉高祖建立发展起来的汉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产生的影响对之后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朝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形成和发展都对以后的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汉代文化特征是,前期深受黄老学说的影响,皇帝尤其喜爱老子学说,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汉朝的皇帝也是奉行无为,认为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样的思想和行为也一直影响了整个汉朝的发展,但是其他朝代也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到了汉武帝的时期,董仲舒向皇帝提出想要统一就要从思想开始,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这也打破了原本无为的治国原则,并提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苛政,统治者还是需要用思想来巩固皇权,汉武帝很快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汉武帝开始汉朝迈入了儒家思想的执政思想,这样的做法在后人看来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也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才使得汉朝长治久安,董仲舒在具体的行政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对治国安邦的事情都运用到了工作中,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这也是皇帝最想看到的,从此开启了汉朝的百年王朝。

汉朝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这也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治国之道,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这不仅仅是体现着对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对世界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丰富多彩的两汉文化是古代中国最好的见证,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的民族精神,它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深远的,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与民族精神。

两汉文学有哪些主要形式和成就

汉代是一个大一统时期,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拓展,使汉代作家充满了豪迈的情怀。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即两汉文学。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汉代的作品,追求广博的容量、恢宏的气势,使人产生崇高的巨丽之美。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主要包括散文、汉赋和诗歌这三类。

一、散文

两汉散文,除了《史记》、《汉书》等史传作品,主流是政论文。它们文风朴实厚重,内容贴近时事。汉初贾谊情感浓郁,有策士遗风;中后期董仲舒、刘向等引经据典,风格典重;东汉初王充晓畅平易,通达深刻;后期王符、仲长统等愤世嫉俗,都是散文经典。

1.《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在体例上,《史记》分为5大部分,即本纪,记帝王之事;世家,述诸侯之事;列传,叙人臣之事;表,即表格形式的大事记;书,即典章制度。

《史记》通过这5个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成为中国历代史书的基本形式。所谓的“二十四史”,即以《史记》为首。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是无愧的。

就《史记》的文学性而言,首先表现在它的叙事方式上,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实际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它叙述了漫长的三千年历史,再现了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中的很多传记,用一系列故事展开。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同时《史记》中的故事,还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如《项羽本纪》中著名的“鸿门宴”故事,就犹如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剧中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剧情又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极富戏剧性。

其次,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帝王将相、贵戚富商、文人隐士、游侠刺客、平民百姓。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廉颇、蔺相如等,就有近百人。如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给以精心描绘,写出了项羽威武壮烈的悲剧命运。《史记》中所描绘的人物,面目活现,神情毕露,得益于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人物外貌和神情描写,生活细节的刻画,人物对话的运用,戏剧性场景的设置。上述这一切在司马迁笔下运用自如。

再次,《史记》的语言艺术是精湛的。司马迁将史料中艰涩难懂的语句,改写成汉代通行的语言,使古文变得浅显流畅。如叙事语言精练简洁、人物语言个性化等。

司马迁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深刻影响到后世作家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它的笔法直接影响到唐宋古文家,成为他们行文遣词的规范;它对唐传奇乃至明清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2.《汉书》

班固(32—92),字孟坚,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写有《史记后传》65篇。父亲死后,班固继承父业,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为基础编撰《汉书》,历时二十年。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只写一个朝代)著作。其体例基本上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并将“世家”取消,与“列传”合在一起,统称“传”,使《汉书》形成一种新的面貌。《汉书》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100篇。这部断代史以后成为官修史书的范本。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富有散文文学特色的史学巨著。其中有不少出色的人物传记,如《霍光传》、《朱买臣传》、《东方朔传》,都是公认的名篇。特别是《苏武传》,并不逊色于《史记》。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但他坚持斗争,不屈服于敌人的逼迫,不为劝降而动心,一个可歌可泣的爱国者形象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另外,《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相比,对照鲜明,它显得典雅古奥,比较艰深。

3.政论文

西汉前期作家,他们生于新王朝建立之初,胸怀雄心壮志,把自己的写作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类政论文的中心论题,无外乎总结秦朝的经验教训,为新王朝提供治国安邦的良策。

其中最杰出作家是贾谊。在他任汉文帝太中大夫的十年时间里,写下了一系列政治散文,最著名的是《过秦论》。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首先采用渲染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秦国逐渐走向强盛的过程,当时六国诸侯集中庞大的军事力量和最优秀的人才想消灭秦国,结果自取灭亡。秦国可谓天下无敌,然而它“仁义不施”,最后反而被反秦的农民起义军所灭亡,反差十分强烈。中篇和下篇指出秦二世和子婴一意孤行,暴虐无道,以致失去民心,实际给西汉王朝提供教训。

晁错是继贾谊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他的名篇《论贵粟疏》对贾谊先已提出的重农抑商的观点,作了更集中、更详尽的发挥,切合实际。

二、汉赋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风格是大赋、小赋、骚体赋相辅相成,特征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有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将诗歌融入其中。

赋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它的文体来源广泛,是一种综合性文体。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汉赋最高成就。他是汉赋全盛时期成就最大的赋家,他的《子虚赋》、《上林赋》最为著名。《子虚赋》假设楚国的子虚和齐国的乌有先生展开对话,子虚夸耀楚国的云梦泽之大和楚王游猎盛况;乌有先生则赞美齐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作者在两个人物的对答之中,运用华丽辞藻作了铺陈夸张的描写,伟貌奇观,光华璀璨,使人如临其境。《上林赋》则用虚构的亡是公的话来夸赞皇家苑囿,以压倒齐楚两国,赋中对皇权的歌颂寓于景观的描绘之中。司马相如的赋想象力丰富,描写细腻,辞藻华丽,结构谨严,建立了汉赋固定的模式,卓绝汉代。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三、汉代诗歌

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不再居于主导地位,汉代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五言诗抒情诗的典范是《古诗十九首》。西汉已出现大量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五言诗萌芽于民间歌谣,其形成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和军乐的影响,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的发展更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写作,于是产生了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被许多文学史家认为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当然此诗尚不成熟,但它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自此以后,东汉许多作家都有五言诗传世,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辛延年的《羽林郎》等。《羽林郎》一诗描写了一个酒家女胡姬不畏强暴,勇拒贵族豪奴调戏的故事。诗中的少女胡姬,貌美若仙,又坚贞纯洁;豪奴冯子都横行霸道,仗势欺人。此诗与乐府民歌《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乐府民歌影响下的文人创作的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东汉末年涌现出一大批文人五言诗,其作者不明,后人泛称为“古诗”。这类作品中的十九首,至梁代被萧统选编入《文选》,后人遂以“古诗十九首”称呼它们。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组诗歌并非一人所作,产生的时代大致在东汉后期。其表述的内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抒写相思之情,诉说离别之苦的诗作。如《行行重行行》一诗,写一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首先追叙初别,次说路远难会,再述相思之苦,最后以宽慰之词作结。又如《迢迢牵牛星》一诗,描写了织女隔着银河思念牵牛的愁苦之情,抒发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此外,也有表现生命短促,慨叹人生无常的作品。如《生年不满百》等。其他如对功名不就、宦海失意,身居贫贱、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知音难遇的描写也见诸诗端。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于诗人把自己真切的感情坦然抒发出来,毫不矫饰,并用特定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情,达到情景相生、情趣天成的境界。其次,它的语言朴素明快、精练生动、耐人咀嚼,有高度的概括力。它对后代五言诗的写作影响深刻,其后五言诗开始获得空前的发展。

另外,还有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特点鲜明,值得一提,那就是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核心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2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