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5U文学网 > 美文 > 经典美文 > 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核心要义,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

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核心要义,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

| admin

邵燕君: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

作为一个身在“精英阵营”的“学院派”研究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这是我进入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以来不断被问、也不断自问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是搞当代文学研究的,研究当下的文学和文学现象本来就是我的专业本分。所以,真正的问题是,网络文学算是当代文学吗?即使算,那么是当代文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吗?本书中的所有论文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当时决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时,并没有这么肯定的判断,甚至不是出于一种理性的判断,而是凭着本能的“直觉”。用一句现在网文圈很流行的话说,是“回到初心”。

但凡谈到“回到初心”,往往意味着原来的路走不下去了。五年前,我“回到初心”,也是因为原来的研究道路走不下去了。至于为什么走不下去了,要从我对“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解谈起。

在我看来,“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当代性”。优秀的当代文学需要传达出当下人们最核心的焦虑和精神指向,负载这个时代最丰富饱满的信息和元气,并且找到一种最恰当的文学形式。这个“当下性”其实就是“时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文学都曾经是“当代文学”。所谓经典的“超越性”是穿透了那个时代,而不是逃离了那个时代。还是那句老话,不熟知一个时代的气息如何勾画一个时代的灵魂?如果说,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梦幻空间。那么,文学批评者的工作就有点像释梦师。我们要在作者有意识的书写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貌似肤浅的流行背后,读出人们深层的怕与爱;通过文学潮流的兴衰把握时代精神的走向。这是当代文学研究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当代文学研究还有一个迷人的地方是它的介入性。我们的解读和判断能多少影响到作家的写作、读者的阅读,乃至文学史的选择。多奢侈啊!通过一种专业性的工作,你不但可以更有效地认识你所身处的世界,并且还有可能,哪怕是那么一点点,改变你将要身处的世界。

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我在留校工作的第一年就和几个师弟、师妹们(当时他们正在读研)成立了“北大评刊”论坛,并且以论坛为核心开设了选修课。那是2004年,那时网络文学已经渡过了萌芽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其燎原之势远远没有烧到主流文坛。主流文坛依然是文学期刊一统天下。我们选择了十种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期刊,逐期阅读,逐篇点评,在网站上发表评论。评刊的工作坚持了六年,影响越来越大,当时文坛上几乎无人不知北大有这么个论坛,有一群人在傻傻地读文学期刊。然而,这个工作越做下去我的内心越是惶恐。因为,对期刊文学了解越深我的失望也越深,这些号称支撑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品,离现实生活太远,离我心目中的当代文学距离太远。更让人悲观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在作家而在体制,那个曾经让文学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期刊和专业—业余作家体制,由于市场化转型的失败、片面追求“纯文学”理念等多重原因,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功能障碍乃至坏死,所谓的“文学圈”甚至不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象牙塔,而只是一个与自说自话的小圈子。大量的读者和业余作者流失,特别是年轻人大量流失,伴随圈子化的是老龄化和边缘化。这样的土壤怎么能产生真正的当代文学?而能产生当代文学的土壤又在哪里?我在失望中一步步陷入绝望。这是我的“绝望时刻”。

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网络文学。那是2010年前后。这时的网络文学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已经非常强大,读者接近2亿,作者号称百万。盛大文学已经成立了网络文学的“航空母舰”,发出“谁更能代表主流文学”的挑战。按照业内人的估计,此时网络文学与期刊文学的实力对比,大概是作者百倍之,读者千倍之。不仅如此,网络文学在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生产—分享—评论体系,形成多姿多彩的粉丝部落文化,这一切都对运转了60年的主流文学体制和延续了近百年的“新文学”传统发出挑战。然而,对这一切,无论是主流文坛还是主流学术界,都几乎是漠然的。傲慢与偏见让我们视而不见。所以,当我停办当时已成为品牌的“北大评刊”论坛,转向网络文学研究时,很多人惊讶,不解,甚至认为是一种背叛。我也说不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让我跳下去的不希望而是绝望。如果说有什么希望,就是我相信文学不会死,如果它已经不在我熟悉的地方了,一定在什么我不知道的某个地方生长。

第一次在北大开网络文学的研究课程确实是一场学术冒险。因为,对于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所有选课的学生都比我这个老师懂得多。他们懂,但是他们不敢说。在他们的阅读经验里,读网络小说一直是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特别是上了中文系,在经典的威压下,更是上不得台面。我对学生们说,让我们先把所有的金科玉律都放在一边,回到一个朴素读者的本心(那时,还不流行说“初心”)。我们说,“北大是常维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我们不必刻意维新,但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当年胡适等“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就是把引车卖浆者者流读的白话小说列为正典,1980年代也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们一边读卡夫卡一边读金庸,老师们是在学生们的引领下才开始研究金庸小说的,之后才有金庸的经典化。我们要用我们的胆识和学识来守护本心,对于那些曾经陪伴过你、温暖过你、激励过你的作品,要心存感激。如果你觉得它们有价值,就要去捍卫这价值。不管有多少权威称它们是垃圾,你都要敢于质疑,这些权威背后的“天经地义”是从哪里来的,“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我的鼓励和怂恿下,学生们拿出了他们深藏的最爱。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老实说,这5年来不是我在给他们开课,是他们在给我开课,至少是我们在共同学习。作为老师不是不惭愧的,学生们安慰我说,老师,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web3.0时代的,用户自己生产内容!他们让我真正理解了一个词:有爱——这是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所有粉丝文化的核心概念。和他们在一起,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相信,爱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

进入网络阅读后,我也有了我自己的最爱(我是猫腻的粉丝,详见访谈),并且与儿子分享了。他当时正上小学。在他成长过程中,金庸和猫腻是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借助那些故事和人物,我们聊做人,聊处世,聊底线,聊情怀,聊什么叫兄弟,聊什么是真爱。每当有人问我网络小说有没有正能量时,我就会说我儿子就是看网络小说长大的。这样的经历使我敢说,对于网络文学研究,我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虽然还很浅)“学者粉丝”了。就像“博士”(或称“窄士”)是今天进入专业学术研究的敲门砖一样,在未来的流行文化研究中,“粉丝”也是基本的入场资格。

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迷惑。最重要的迷惑有两个。首先,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入场研究,要创建一套独立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话语,但我们如何摆脱经典文学体系内的雅俗秩序?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的网络延续吗?第二,我们鼓励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确定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我们要告别精英情怀吗?这两个迷惑直到我读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时候才有豁然开朗之感。

被誉为“先知”的麦克卢汉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具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媒介理论。它提醒我们跳出哺育我们长大的印刷文明的局限,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大局观”审视人与媒介的关系。从媒介革命的角度出发,网络文学真正颠覆的不是雅俗秩序,而是构造雅俗秩序的印刷文明自身。未来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其实是“纸质文学”而不是网络文学,因为网络是电子文明的主导媒介,今天以印刷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学都将进入网络移民。从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的重心在“网络”而非“文学”——并非“文学”不重要,而是我们今天能想到的和想象不到的“文学性”,都要从“网络性”中重新生长出来。所谓“内容一经媒介必然发生变化”,这正是麦克卢汉那句著名警句“媒介即信息”的核心要义。

麦克卢汉理论给我的更重要的启示是,他认为,在媒介变革之际,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有一个重要使命,就在在新媒介打击彻底降临之前,引渡旧媒介的文明成果。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常使人误解他在欢呼印刷文明的崩解。恰恰相反,他一再警戒媒介变革可能带来的文明中断。如16世纪古登堡印刷技术兴起时,当时注重口头传统的经院哲学家没有自觉应对印刷文明的挑战,很快被扫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印刷术的爆炸和扩张,令很多文化领域限于贫乏。在媒介革命来临之际,要使人类文明得到良性继承,需要深通旧媒介“语法”的文化精英们以艺术家的警觉去了解新媒介的“语法”,从而获得引渡文明的能力。

麦克卢汉的启示让我看到了自己工作的真正使命,这是我的“顿悟时刻”。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不是为了割裂文学传统,恰恰是为了延续文学传统,而我们的入场式研究可以是一种引导式的介入。当然,在网络时代任何精英的引导都必须是自下而上式的而不是自上而下式的。我们必须从“象牙塔”进入“控制塔”,按照网络文学场域自身的逻辑去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只有这样,精英批评的“引导”才是真正有效的。

2014年在网络文学发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里,声势浩大的“净网”行动和同样声势浩大的“资本”行动,让网络文学这个某种意义上的“化外之地”成为了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学场”——在这里,至少有三种力量在博弈——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网络文学“自主力量”。然而,精英批评的力量却是缺席的。为了更好地发出声音,2015年5月14日,我们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创办《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报》,在由学生们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媒后台”(meihoutaipku,2014年10月23日始运营)推出。全报分为三个板块:《男频周报》、《女频周报》、《原创周报》。在创刊词中,我写道:“没错,我们是学院派。在这个政治、资本、网文三方博弈的‘文学场’里,我们要坚守学院派立场,坚定不移地站在网文原生力量一边,站在粉丝部落文化一边,在媒介的千年之变中引渡文学传统。校园是个好地方,或许书生意气,却可认真犯错。让我们尽情挥霍学院的纯粹和青春的率真,原则问题有立场,笔端深处有情怀。”

本书是我和学生们共同研讨的成果。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包括上编“立场和方法”里收集的10篇代表性论文,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论文大都写于假期,经过一个学期的讨论,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擦出了很多火花,也积累了很多困惑。我通常会在假期写一两篇大文章,针对重要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么做,一方面是对研究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们做一个示范,向他们展示,那些基于粉丝鲜活的个人体验和网文圈“局内人知识”的研究,如何能够转化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所幸的是,这些论文都很快在权威刊物发表了,产生很大影响,有的还获了重要奖项。每次获奖,我都会向同学们“报喜”。不是自我夸耀,而是鼓励他们,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也是可以出“学术成果”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获得传统学术体制接纳的同时,在网文界和学术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我们的课堂也一直在努力打破壁垒,每个学期都要邀请几位网文界的“大神”、“大人”(网文界对重要作家或网站经营者的尊称,如晋江文学城的创始人冰心站长就常被称为“冰心大人”)来课堂交流。本书下编“网文课堂”精选了6位嘉宾的课堂交流报告或学术访谈。这些“大大”都是网络文学界最具有原创性的网站创办者或最具经典性的网络文学作家,他们进入北大课堂,与师生交流,是宝贵的一手材料。本书所附的网络文学大事年表,从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类型文的形成演变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等角度,对网络文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算作一个简要的网络文学史。还有一篇文学网站生产机制和粉丝文化研究,一篇网络文学作家生存状态报告,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这些都是学生们合作完成的,一起结集存档。

晋江文学创始人冰心夫妇在北大网络文学课堂

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一个是,论文的编排基本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如“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与“媒介革命”的关系,“学者粉丝”的研究身份和立场方法,等等,我的思考是持续性的,观点也在持续变化着。“今日之我”未必是,“昨日之我”定然非。编辑文章时看到前几年的有些观点不免脸红,但仍咬牙留下来了。希望这些“原生态”的文章能够生动展现一个来自精英阵营的传统研究者从进入网络文学、理解网络文学,到成为一定程度“学者粉丝”的成长历程。第二点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文章都是在不同期刊发表的,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学还缺乏一个具有共识的常识系统作为讨论基础,每篇文章都需要理论自足,并自备说明系统,所以有些观点、材料,在几篇文章里都反复引用了,集结出版时虽稍作调整,仍难免有重复之处,乞读者忍受。另外,因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在头脑风暴时顾不上“知识产权”。论文中借用他人精彩见解、说法时,我尽量凭回忆标注,若有错漏、疏漏之处,也请“小伙伴”们海涵。

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但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真赶上好时候了!若非千年一遇的媒介变革,学术新人怎么可能还在读书期间就拥有了“原住民”的话语资格?就要准备挑起学术大梁?网络文学研究终究是网络一代的事。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从而真正完成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

网络文学创作原理

有很多人对网络文学持有偏见,认为不属于文学,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偏颇的。

不可否认,大多数网络文学以纵情满足欲望为第一,让读者体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这样的文章,第一是不可能成就经典,第二是不可能长久流传,当然用来赚满勤工资还是可以的,甚至能赚很多,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就够了。

而且,网络文学的性质,就是以娱乐为主,所以网文能给人带来快乐,这就是它第一社会功用。

欲望满足能够带来快感与美感,这二者是生命体的永恒需求,一旦长期缺少快感与美感,个体就会产生焦虑、痛苦、恐惧等各种负面心理。而拥有丰富快感与美感体验的个体,还可以增长自主精神和创造力。所以,可以说,网络文学是大众的精神良药,但欲望也分浅层次和深层次。

浅层次的欲望,如权力、女色、财富、完虐敌人等。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不都是每个人想要的吗,只是看看书幻想一下怎么啦?

其实从社会角度说,一个人的纵情声色是不可能长久的,而且社会还有一个平等和公平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共情之心,如果让少数人占有大量的资源,那多数人都要过上食不果腹,无妻无儿的日子,这种情况是必然会让人生厌的。

欲望,是保证我们种族进化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无数年进化得来的。至于深层和浅层,也可以说是做人的层次,对应网络文学的快感与美感奖励机制。

快感奖励机制:当人们去做对生命体有益的事,或者得到有利于 个体 生存、竞争、发展的成果,体内就会产生兴奋、愉悦的荷尔蒙,让人产生快感。

美感奖励机制:当人们获得更大自由和影响力,或者去做对 集体 生存、竞争、发展有益的事,就会得到更为丰富、新鲜的愉悦感这就是美感奖励机制。集体荣誉感、公益行为等,都是源于此。

还有爱情,常常给人多层次的快感与美感体验,人们视爱情为艺术之源,享受和歌颂爱情,也是人类为繁衍而产生的自我强化。

文艺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常常比生活更加跌宕、有排场和完满,会强化人们对爱情的信仰。所以,更多承担繁衍后代责任的女性,普遍偏好言情小说和影视剧。

快感、美感、情感,这不只是网络文学的审美内核,也是所有文学的本质核心。理解本质,并能创作出表现他们的情节,就是文学家的创作价值。

网络文学属于文学中的“异军”,它和我们理解的文学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是娱乐性,没有娱乐性的网文是无法取胜的,网络文学以娱乐性为主体构造,就像郭老师说的:“相声不搞笑,就太搞笑了。”网文没有娱乐性,也是不行的。

网络文学所针对的是大众群体,这个群体中,有深厚文学素养的并不可能多,所以太深奥的作品,就不容易被广泛传播。而且就目前来说,许多酷爱网文的,往往是社会中的底层,他们所爱而不得的东西,就需要在网文中带入并体验,以缓解现实中的压力与苦恼。

其次是母题,母题包含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发展规则与写作技巧,有以下五种:

1、夺取流。

通过夺取宝物来获取成功体验和有利于发展的资源,是常见的母题。(这里的宝物,包括但不限于武功秘籍、灵丹神器、有势力和地位的异性、妖兽神兽等)

2、修炼/战斗—升级—成功。

通过修炼或战斗,来使人物本身获得提升乃至成功,是常见的母题。(这里的战斗,包括但不局限于明刀明枪对决、战场谋略、宫斗阴谋等)

3、有独立规则和气质的世界。

每一个文学作品,必然有它独立的与现实不同的世界观,构建一个合逻辑的世界很重要,至于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读者并不在意。比如现实世界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可能百分百应验的,但在作品里,却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这是文学世界的平衡性决定的,在文学世界里,惩恶扬善才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人们的普遍愿望。

4、集体主义。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才能做到在恶劣竞争中生存,因为团结会集合各种不同人的智慧与能力,这也是人类进化所带来的基因里的智慧。主角的朋友、战友、同族等等,团结得越紧密,内容也就越热血。比如《水浒传》里的108英雄,比如《三国》里的刘关张桃园结义。

5、仙女指路。

每个人都梦想有一个纯洁、忠贞、能力强的异性来带领自己完成人生成长。但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满足的,所以这一条,也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常见母题之一。

人物架构:

1、主角及其势力。

要想小说情节紧凑,节奏明快,主角必须是“惹事精”性格,性格外向好动而且想到就做,如果让一个内向的人当主角,除非给他安排一个外向好动的亲密人物帮扶(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黄蓉),否则必然进度缓慢、情节呆滞。

主角的愿望必须迫切,高远的愿望与宿敌的愿望相冲突,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阶段性的愿望,与各种敌人相冲突,提供书中的冲突与高潮。

主角的势力(师门、朋友、情人等)不宜过强,以免使主角无脑变强,成为“猪神”。

2、情感对手。

情感对手是异性主角的灵魂人物,比如男频中的女主角,必须是正妻,有大智大义,是主角感情上的第一对手,不矫揉造作,是主角灵魂契合的人物,是展现“情”而非“欲”的主体。这种人物的构建,绝不可依附于主角,必须有独立的成长史。

3、情欲对象。

作品中的异性配角,代表不同方面高峰的不同人物,分别对应主角不同的情欲部位。(以男频为例,包括但不限于公主、圣女、刁蛮女、绝美坏女人、不爱主角却不得不服从的女人、有男友的女人、萝莉、贴心侍女、异域女王、异族少女、女诸葛、女明星、侠女、女上司等)

应用时,注意欲过则情乏,如果太过,容易给读者带来审美疲劳乃至厌恶。

4、敌人。

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制造冲突的主体就是敌人。但敌人也分好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宿敌。

如果说,正妻是作品中的情感对手,那宿敌就相当于敌人中正妻的地位。他与主角不能只因为个人恩怨为敌,而应该超越个人利益,这样才能有更深的内涵张力,给读者以回味。

其他敌人,以男频举例,包括但不限于:纵欲狂敌人,反衬主角不那么滥情;牺牲战友取胜的敌人,反衬主角义气;肆意杀戮的敌人,反衬主角仁义;富二代敌人,提供爽感等。这些敌人同样给主角制造麻烦,并被主角打败,以此反衬主角的强大和闪光点,比较类似上面的各种情欲对象。

敌国或敌对势力,提供敌人的来源,提供结局决战高潮快感。

5、竞争对手。

主角愿望的竞争者,可以是主角同势力人员或中立派,通过他们的失败展现伦理教训。

6、功能性人物。

功能性人物给作品提供波折,性格上宜简单不宜复杂,最好有很惹眼的外部特征。可以是惹事精、猪队友、过渡事件推进者等,比如《水浒》中的李逵、《三国》中的阿斗、《射雕》中的江南七怪、《西游降魔篇》中的天残脚和空虚公子等。

书中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人设,不可以因为不可知的原因,在不应该的地点牵强地出现。人物的一切行为,必须合情合理,提供给读者可理解的剧情。

人物的性格,往往在作品中直关命运,导致他们在作品中的经历和结局。

情节与细节。

情节是有意义的行为和结果,必须具有感情交流过程或冲突过程,对小说进程有影响和促进。

对于大方向情节安排,作者应该收敛创作冲动,让故事有整体规划,不可肆意妄为导致主线走偏。

在细节上,作者应该心细如绣花,努力创作出生动、真实、有张力的情节。

场景:每一个场景都要有有意义的情节,单一场景可以多次发生故事,应该把每一个场景的戏演足、演丰富,简略而过会浪费读者注意力,令读者感觉无趣。

特定场所,像特定人物一样,有独特的风格与气息,选在哪个场所发生什么情节,也要搭配合理。比如《天龙八部》中,藏经阁是安静空明、不可损毁的,即使发生战斗,也要离开屋里去院子里交战,这种气息,才能侧面展现出里面秘籍的强大。

情节分以下五类:

1、暗示性情节。暗示后让读者猜中,给读者提供掌控节奏的快乐。

2、展示性情节。属于造神运动,展现角色风姿的情节,如“刮骨疗毒”、“倒拔垂杨柳”等。

3、复合情节。表现多场景、多人物连续行动的冲突,如“大闹天宫”等。

4、系列情节。将人物特点用情节交替展现,提现情节张力,如“七擒孟获”、“三打白骨精”等。

5、决定/转折性情节。使人物乃至作品主题转变,如《天龙八部》中,萧峰与众侠士喝“断义酒”情节,或重要配角死亡导致主角目标愿望的转变。

其他注意:

倒叙适合冷静的读者,网络文学以激情吸引读者,需要代入感,所以网文极少使用倒叙,因为会使读者出戏。

女频中,读者以情感波澜为享受,要有主要人物的死亡,带给女性读者以独特的审美。

架空的作品,往往有跨时代的意义和魅力。

叙述往往导致读者出戏,在作品中,常通过他人的视、听、想、述来交代人物特点,不会造成情节停滞。如《鹿鼎记》中常说的“为人不识陈近南,当了英雄也枉然”,给读者以直观而顺畅的形象展现。

网文就是这样,娱乐性决定销量,内涵决定影响力,除了这两大核心,文学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造出一个优秀的作品,是我们所有人的希望,因为每个作者和读者,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必不可少的一员。

网络小说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要有连载性,在网路上发表作品,审核的门槛远比实体出版要低,甚至可以说是零门槛。因此,作者们创作的自由度可以更高,完全不用等到写完全文再进行发表。他们往往只写了一个开头,甚至只写了几百字,就贴到了网上里,然后随写随发,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一点一点的将作品写完、发表完。正是因为网络小说往往是分章分节,在漫长的连载期,逐步呈现、逐步完成的,因此,读者们能够在作品创作的任一时间节点,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表示欣赏或是不满,提出对后续内容的建议和期许。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互动性, 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作者与读者在网上交流,远比之前的信件往来要快。这使得网络作品的互动性天然就更强一些。不过,真正决定网络文学互动性的,还在于它的连载性。而这些读者评论,会在第一时间被作者看到,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作品的后续创作。

22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