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作品中较多的形象是什么,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形象
推荐文章
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形象
与成人世界的文学作品不同,儿童文学中,最常出现的一种主人公便是动物,我们可以把这类儿童文学称为动物小说。
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形象也并不是都相同的,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行为表现,把动物小说分为三种情况:
一、动物不会说话
这类文学作品中,动物除了最基本的原始本性,还可能会有类似人的情感和心理,但绝对不会开口说话,它们无法对人开口交流,相互之间也无法像人一样说话。也就是说,这些动物没有丧失最基本的原始本性。这类故事通常都是通过人的视角来讲述,真实客观地记录动物的生活,并没有把动物写成人,也不会把动物社会和人类社会混为一谈,更不会把人的思想强加到动物身上。
例如被称为“世界上写动物小说最好看”的作家汤普森•西顿一百多年前发表的作品《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中,一头凶残的狼和一只温顺的兔子没有任何区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西顿不会根据人的喜好去评判动物,而是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动物的原始本性。
相比之下,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动物小说更温馨一些,也更贴近孩子的内心。如《金色的脚印》中,狐狸一家三口尽管都无法开口说话,但却知恩图报,谱写了与主人公正太郎之间的温情。
但总体来说,这类不开口说话的动物小说,都把尽量客观地展现动物本性作为自己的创作原则。
二、动物会开口说话
在这类动物小说之中,动物不但有类似于人的情感,相互之间也会开口说话。但他们不会穿上人的衣服,过上像人一样的生活。它们本性未改,依然还是动物。
这些动物还是出没于原始动物社会之中,在人类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存,本质上来说,他们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如《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等,虽然动物们都能开口互相交流,也具有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在自己的动物世界中生存和奋斗,但他们的世界依然与人类社会有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无法与人类直接交流,生存状态也不可能发生质的改变。
三、像人一样的动物
这类动物小说便可以称作童话,因为故事中的动物完全被拟人化了,他们穿上人的衣服,住上人的房子,过上人的生活,就好比“披上了动物外皮的我们”。
除了身上还残留着一点动物本性之外,他们基本上像人类一样生活,一样有丰富的情感,相互之间言语沟通无障碍。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就是属于这一类被归为童话的动物小说范畴。
故事中的动物们依旧保留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居住环境和饮食爱好等特点,如狐狸爸爸依然具有真实世界中狐狸的本性:住在洞里,具有敏锐的视觉、嗅觉和听觉,昼伏夜出进行觅食等。但作为一个创造出来的童话角色,狐狸爸爸穿着像人一样的衣服,四处偷盗、捕食家禽,是童话故事中典型狡猾多智的狐狸形象。
除了动物像人一样生活,童话故事中更有许多幻想和夸张的地方,比如狐狸是个职业小偷,能说话、会思考,挖洞技术出奇的好,甚至快过了挖掘机。
这便是童话这类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幻想世界——各种事物都被赋予了生命,一切皆有可能。不管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节木头,他们都可以拥有人的思想感情,还有不同的性格甚至职业。
因此,在使用动物形象创作童话故事时,我们需要注意:保留动物本身的外貌和本身的习性,保留人类对他们的主观印象,并根据这样的印象去设定职业和新的性格特点,比如聪明的狐狸,自私的老鼠和温和的獾。
学了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试着创造一个故事中的动物角色:
一说到兔子,我们便会联想到活泼可爱、蹦蹦跳跳等词语。因此,这是一只调皮的兔小弟,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住在山坡上一棵大榕树的树洞里。他机灵、好动,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钻到各个地方去查探一番。每天早晨,兔小弟都在妈妈的召唤下,手忙脚乱地穿好制服,以飞毛腿速度赶到动物邮局报到,背上厚厚的邮差包,然后蹭地一下蹿上自行车,在动物村挨家挨户地送报纸和信件。
幼儿文学作品中为什么人格化的形象比较多
人格化易于儿童接受。人格化是来表示人和社会化的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
列举你最喜欢的三个幼儿文学形象,并做简单的分析
哪吒:初生牛犊不怕虎,非常有摇滚精神,不畏权贵,看不惯你就干你
悟空:也是非常有摇滚精神,视权威为粪土,不喜约束,向往自由
蛇精:幼儿文学反派经典人物造型,天天和葫芦娃斗,但是并没有真正想杀死对方
简述儿童小说的人物形象《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 (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儿童文学通常由成人所编著,深层动机可以说是重造童年或教育儿童,许多儿童文学也会改编自成人文学作品作。由儿童自行创作也虽可广泛包含在内,但因儿童创作常流于鸭涂或不合艺术,仍须由成人鉴定是否为具文学价值。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偏于文学,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儿童文学的分类】
现时出版界普遍根据年龄划分儿童文学的类别,这个分类亦与皮亚杰有关儿童成长发展的理论相吻合。这几个类别分别如下:
0-5 岁的学前儿童
5-8 岁的初年级小学读者
8-11 岁的高年级小学读者
11-13 岁的初中读者 (英语称之为“Pre-teen”)
13-15 岁的青春期读者
对于学前儿童,图画故事书对他们非常适合,因为故事的每一页都有小量文字配衬著图画,使儿童不用明白文字的内容亦可以理解。在西方,图画故事书是课室里导读课的好帮手。
另外,儿歌和儿童戏曲、少年小说都可广义的列入儿童文学的范围,但单纯的儿歌旋律(如:婴儿催眠曲)或表演舞蹈不在文学范畴。
16至19岁的读者一般被称呼作“年青的成人”(Young Adult),他们的年岁已超越了儿童文学的范畴。然而,这个年纪的青成人的特有问题,在今时今日的社会已慢慢开始在青春期读者群的生活里出现:恋爱、欺凌、滥用药物、自杀、身份认同等问题现在也成为了以青春期读者为对象的儿童文学题材。香港作家君比的《叛逆岁月》系列户品就是这类型作品当中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而日本以似漫画包装的轻小说,又是一类试图把习惯了图像思考的青少年读者,拉回成年人抽象思考的作品。
【儿童文学的内容】
儿童文学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谜语大全、民间故事、儿童故事、格林故事、幽默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上下五千年
司徒秀薇在《怎样指导初小学生的阅读》一书里指出:儿童的行为均以“追寻快乐,减少痛苦”为原则。如果在他的经验中,觉得看书或听故事是一件享受的事,他会将它们与积极的感受连成一片。因此,儿童文学的最基本原则,在于可以导引儿童享受阅读的过程,否则,一本书的内容不管怎样好,如果不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也是失败之作。
简单而言,好的儿童文学该符合以下概念:
1)有大量高潮吸引儿童阅读,避免过长的描述
2)人物角色鲜明,并有突出的故事骨干
3)有教育意义
【儿童文学的特点】
教育性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对教育性特别强调。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丝来作譬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
形象性
抽象的说教是儿童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的。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儿童小说要求和戏剧一样富于动作性,更多的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儿童诗需要更多的“比”、“兴”,以加强形象性。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声有色,娓娓动听。儿童文学应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来。
趣味性
儿童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那些复杂的整理不易理解,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他们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看,甚至不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在轻松愉快地说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启示。
故事性
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儿童文学主要是写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不论写人还是写其他东西,他们的思想、性格都要着重借助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不宜多用静止的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知识性
儿童文学作品中应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