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学常识,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
推荐文章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1、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且介亭杂文》(或《坟》或《华盖集》等)等杂文集。
2、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3、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和解体过程。他的“三部曲”名作还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手法上,《诗经》使用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5、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明传奇的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传奇的代表作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扩展资料: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中国文学常识: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亩碰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迅野谈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一说周文王)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
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明清: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脊袭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55、《诗经》三体:风、雅、颂。
56、文学史上“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说的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
高中文言文课本注解的文化常识
1.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2.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南京:建康、金陵 5、扬州:广陵 6、苏州:姑苏 7、成都:锦官城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者滑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首春腊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苏黄:苏轼、黄庭坚 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岁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笔墨森返纸砚 19、 ***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三吏三别: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12、音乐:丝竹 13、文学才华: ***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著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3. 所有高中的必修文言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赤壁赋 苏 轼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离骚 屈 原
孔雀东南飞 并序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曹 操
归国田居(其一)陶渊明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鸿门宴 司马迁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蜀道难 李 白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劝学 《荀子》
过秦论 贾 谊
师说 韩 愈
窦娥冤 关汉卿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苏武传 班 固
张衡传 范 晔
李贺小传 李商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滕王阁序 王 勃
逍遥游 庄 周
陈情表 李 密
对着找吧
4. 高中的文言文常识有哪些
1. 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 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 表主管的:知、典、主
5. .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 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 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 表人物个性的:
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
(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
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
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
9. 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 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 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 .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 .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 .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 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 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 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 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 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 表监狱的:囹圄、狱
21. 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 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缣、缯、蚕、桑、
23. .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 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 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 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 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 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 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 表揭发的:劾、讦、揭
31. 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 表朝见的:朝、觐
33. 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 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 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 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 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 表告别的:辞、别、谢
39. 表暗中的:阴、间、密
40. 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 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 .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 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44. 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45. 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 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 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5.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
高中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1.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伏指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缺睁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 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早神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 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高中语文第二册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
4.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 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
5. 求语文必修5文言文易考点和文学常识
实际关于文学常识范围不在于哪个课本,通常考的最多的就是关于“第一”类型的或者是关于诗人作家的常识性东西,我可以给你举些例子: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欧阳洵 元-赵孟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篆等,关于这些东西,平时多背诵多记记就好了,推荐你看看天天高中学习网看看,总结的很全面,包括了很多易考常见的文学性常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常识
1. 求所有关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和现象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春者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码搭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扒模薯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更多在/《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4.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有没有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 【高中语文文言文该怎样学
怎样巧学文言文?一、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二、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代写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授予.给予,给.三、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成人后求实。
7.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8. 求所有关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和现象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更多在/blogchinese/more?name=wywydid=492 高中课本文言知识整理完全版 / 高中语文备考在线。
9.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高中文言文语言知识
1.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2. 高中古文基本知识越详细越好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 一、【而】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旁洞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喊闭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运渗枯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中的诗多为四言诗,章法多用重叠(叠唱)。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我们读过《诗经》中的《蒹葭》、《采薇》等诗。《诗经》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鲁迅在他的小说集《彷徨》扉页上题写了该诗中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读过屈原的诗《国殇》、《涉江》等。
《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 *** ”。它们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历史散文中,《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告的汇编。《春秋》是我过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
而解释这本“经”书的“传”《左传》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我们读过书中的《曹刿论战》、《秦晋崤之战》等。《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别体史书,它记载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我们读过书中的《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读过书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等。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孟子》、《荀子》等是儒家著作,《老子》、《庄子》、《列子》等是道家著作,《墨子》是墨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庄子,名周;荀子,名况。依次写出《论语》、《孟子》、《庄子》、《荀子》中的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鱼我所欲也》、《秋水》、《劝学》。
《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贾谊是西汉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3000年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五个部分。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他是我国西汉历史家、文学家。教材中有《史记》的选文《垓下之围》、《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
《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后三部书的作者分别是东汉的班固、南朝的范晔、晋朝的陈寿。“乐府”,原指汉代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负责搜集整理民歌。
后来称这种民歌及文人仿作的诗为“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诗发展的高峰,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这首诗的男女主人公是焦仲卿、刘兰芝。
它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壁”。汉代的文人诗是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所谓“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写作的五言诗,这些诗全为无名氏所作。
曹操,字孟德,东汉建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擅长以古题乐府写时事。
他的诗气韵沉雄,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篙里行》等。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后人称以“三曹”为核心的文坛所体现的文风“建安风骨”。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有诗《白马篇》、赋《洛神赋》等。
诸葛亮,字孔明,他的《出师表》是名篇。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他也有书写豪情和愤懑的诗,如《读山海经》、《咏荆轲》。
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著作是《文心雕龙》,作者是南朝的刘勰。
我国现存最早的“志怪小说”是晋朝干包的《搜神记》,“志人小说”(又叫“逸事小说”)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其中王勃,字子安,骈体文《滕王阁序》和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的代表作。在初唐诗坛开一带诗风的诗人是陈子昂,字伯玉,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诗很有名。
此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名诗。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并称,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别董大》、《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盛唐“边塞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崔颢,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凉州词》、《黄鹤楼》。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维,字摩诘,他擅长绘画,在描写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他的代表作有《终南山》、《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等;孟浩然的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4.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
1.应达到的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应熟练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5. 【高中语文文言文该怎样学
怎样巧学文言文?一、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二、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代写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授予.给予,给.三、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成人后求实。
6.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 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 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 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 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 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 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 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 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 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 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 集的序言。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
7. 高中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 ﹏”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 〕”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知识是高考语文考察的重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1: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升耐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州薯以《春秋》的记事为册笑者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 散文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古今异义词
1.《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3.《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3.《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樊哙侧其盾以撞 (使……斜侧着,使动)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文言句式
1《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 短语 “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2.《荆轲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3.《鸿门宴》
倒装句: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具告以事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