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分类总结,新教材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推荐文章
论语12章分成了哪四类?
论语12章分成了学习方法,修身做人,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习态度4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身做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身做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德修养)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里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道德修养句子的分类分别是什么?
1、学习方法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习态度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道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 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2、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 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 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把论语12章分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分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三类。《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伦语十二章文学常识总结
1.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
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采纳哦亲
2.阅读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完成练习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略2。略3。
(1)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2)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4。
B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意对即可)7。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择善而从 1。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词语的字音的,只要日常学习中多记忆,多查字典,多积累,尤其是多音字和不常见字的读音更要注意。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抓住“好”“乐”“谋” “忠” “信”“传”关键词。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文学常识记忆的考查,日常学习中对重要作家作品要加强记忆。
选项B是错误的,“《论语》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应改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5。
试题分析:这其实是一道对文章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的题型你,因为都是课内文言文,老师带着大家已经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了,相信学生对这种简单的理解应该把握的比较好。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6。
试题分析:这道题谈所受到的启示。启示指的是蕴含在问题或现象中的经验和教训。
正确的是正面经验,不正确的是反面教训。因此,启示型分析应遵循这样的作答步骤,即先找出经验教训,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普遍适用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可行措施。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7。 试题分析:因为是课内文言文,老师讲课时已经将成语总结出啦,考生只要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论语》十二章中1.作家、作品;2.字音、字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 论语唐抄本(6张)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其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
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5.论语十二章总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6.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梳理 一、常见常用字的分辨 1. 多音字的分辨 攒 攒射(cuán) 沓 拖沓(tà) 积攒(zǎn) 一沓(dá) 难以数计(shǔ) 便 便宜(pián) 数 数见不鲜(shuò) 方便(biàn) 数量(shù)芳 菲薄(fěi) 弄 弄堂(lòng)芳菲(fēi) 弄潮(nòng)给 给予(jǐ) 脉 脉搏(mà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ò)孱 孱头(càn) 豁 豁然开朗(huò)孱弱(chán) 豁出去(huō)颤 颤抖(chàn) 参加(cān) 颤栗(zhàn) 参 人参(shēn) 参差(cēn) 抹杀(mǒ) 抹 抹布(mā) 倔 倔强(jué) 拐弯抹角(mò) 倔头倔脑(juè)擂 大吹大擂(léi) 栅 栅极(shān)擂台(lèi) 栅栏(zhà)俩 俩人(liǎ) 期 不期而遇(qī)伎俩(liǎng) 期年期月(jī)没 没齿难忘(mò) 塞 款塞入朝(sài)没有(méi) 塞住(sāi) 不塞不流(sè)屏 屏风(píng)屏息(bǐng) 单 单于(chán) 姓单(shàn) 处 处罚(chǔ) 骑 胡服骑射(qí) 怔 怔住(zhèng)处所(chù) 铁骑( jì) 怔忡(zhēng) 2形近字的分辨 荫庇(bì) 惴惴(zhuì) 瑕疵(cī) 揣摩(chuǎi)端详(duān) 刚愎自用(bì) 相悖(bèì) 心腹(fù) 脖颈(bó) 崎岖(qí) 众口铄金,矍铄(shuò) 倚马可待(yǐ) 闪烁(shuò) 骑兵(qí) 瓦砾(lì) 绮丽(qǐ)一诺千金(nuò) 淆乱乾坤(xiáo) 偌大(ruò) 肴馔(yáo)喏喏连声(nuò)半晌(shǎng) 不容置喙(huì) 响遏行云(xiǎng) 如椽大笔(chuán)军饷(xiǎng ) 缘木求鱼(yuán) 掾吏(yuàn) 绵亘(gèn)城垣(yuán) 气馁(něi)永恒(héng) 绥靖(suí)齐桓公(huán)肆无忌惮(dàn) 耸峙(zhì)殚精竭虑(dān) 持久(chí)邯郸(dān) 侍奉(shì)弹药(dàn) 恃才傲物(shì)箪食壶浆(dān)长篙(gāo) 汩汩(gǔ)枯槁(gǎo) 汨罗江(mì)缟素(gǎo) 频频(pín)稿酬(gǎo) 濒临(bīn)诅咒(zǔ) 沮丧(jǔ)狙击(jū) 咀嚼(jǔ 楔子(xiē) 朗照(lǎng)锲而不舍(qiè) 琅琅(láng)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栩栩如生(xǔ) 针灸(jiǔ)翌日(yì) 一番(fān) 踱着(duó)藩篱(fān) 忖度(duó)蕃衍(fán)惦念(diàn) 蹩进(bié)掂量(diān) 一瞥(piē)踮脚(diǎn) 撇捺(piě)悼词(dào) 估量(gū)棹桨(zhào) 沽酒(gū)泥淖(nào) 怙恶不悛(hù) 二.常见常用字形的分辨 敞(敞)开 僻(僻静) 缀(点缀)敝(敝帚自珍) 避(躲避) 辍(辍学)蔽(遮蔽) 啜(啜泣) 弊(针砭时弊) 掇(拾掇)铄(众口铄金) 泻(倾泻) 倩(倩影)烁(闪烁) 泄(发泄) 靖(绥靖)砾(瓦砾). 躁(烦躁) 靓(靓丽) 谐(和谐)燥(枯燥、干燥) 婧(婧女) 楷(正楷)噪(噪音)辨(辨别) 采(神采) 髓(脑髓)辩(辩论) 彩(彩色) 隋(隋朝)蹩(蹩进、蹩脚 ) 镂(镂空) 晤(晤见)瞥(瞥见) 褛(褴褛) 梧(梧桐)缕(丝缕) 芜(芜杂) 嫉(嫉恨) 竟(竟然)怃(怃然) 疾(疾病) 竞(竞争)频(频繁) 嬉(嬉戏) 嘉(嘉宾)濒(濒临) 嘻(嘻嘻哈哈) 佳(佳丽)驿(驿站) 砺(砥砺) 遐(遐想) 绎(演绎) 厉(严厉) 暇(闲暇)怿(不怿) 寥(寂寥) 蔼(和蔼) 喋(喋血)廖(姓廖) 霭(暮霭) 谍(间谍) 牒(通牒)污(玷污) 黯(黯然) 囿(苑囿)诬(诬陷) 暗(暗淡) 宥(宽宥)殒(殒命) 弦(弦歌) 怯(怯懦)陨(陨落) 舷(舷窗) 祛(祛除)销(积毁销骨) 侍(侍奉) 宵(宵衣旰食)消(消化) 恃(恃才傲物) 霄(霄壤之别)悚(毛骨悚然)竦(竦身一摇) 三.词语解释 1.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2.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3.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4.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5. 跫音:脚步声。
6. 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7. 深邃:深的;幽深。 8. 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
9.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10. 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11. 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12. 倩影:美丽的影子。 13.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14. 婀娜:轻盈柔美貌。 15. 宁谧:安静,安宁。
16. 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 17.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18. 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 19. 邂逅:不期而遇。
20. 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 21. 嫉恨:憎恨。
22. 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 23. 诅咒:咒骂。
24.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25. 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
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26. 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
27.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 28. 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
聊,依赖。 29. 藏蛰(zhé):躲藏,蛰伏。
30. 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
31. 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 32. 奚落:讥诮;讽刺。
33. 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34. 慰藉:安慰,抚慰。 35.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
36. 亵渎:轻慢,冒犯。 37. 杀一儆百:儆,警戒。
杀。
7.请分别总结如下几个时期诗词的特点: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
先秦:道不完金樽满载,数不尽斗酒几何?(文学上是百家争鸣)两汉三国:杯盏谈笑间,天下争雄去。
(群雄并起,大势将成)魏晋南北朝:饮酒入南山,醉卧绸帐里。(或是隐仙,无为,或是奢华, *** 。
完全对立的两种南北朝词风)两宋:劝君多尝百家酿,不论疆场不论朝!(词作的最繁华阶段,大家频频)金元、明朝和清朝的诗词不算太成功,归结起来就是:盅深酒浅尝辄止,难醉行客亦匆匆。(看看就罢,却很难让人回味,当然,只是总的来说,还有些是不错的)纯手打,其中的句子纯属自己作的,有借鉴,没有抄袭。
论语十二章分类
论语十二章分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三类。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悄薯运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的作品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启梁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手型,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