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语录

5U文学网 > 语录 > 晚安语录 > 黄鹤楼作者文学常识,作者为什么要写黄鹤楼

黄鹤楼作者文学常识,作者为什么要写黄鹤楼

| admin

课文《黄鹤楼》的重要知识点都有哪些?

《黄鹤楼》知识点整理

原文: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wēi’é),高标巃嵸,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kuī)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重点词解释:

1、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2、 隅(yú):角落

3、 者:助词,表肯定语气

4、 费讳(yī):

三国蜀汉大将军。

5、 登仙:

成仙。

6、 尝:曾经

7、 驾:乘、骑。

8、 憩:休息

9、 于:在

10、 遂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遂:于是;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1、 列:记载

12、 存:保存

13、 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14、 观:观看

15、 其:代 黄鹤楼

16、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17、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18、 巃嵸:高耸的样子

19、 倚:靠着

20、 河汉:银河

21、 临:临近

22、 重檐:两层屋檐

23、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24、 闼:门

25、 霞敞:高敞

26、 窥:看

27、 井邑:城乡

28、 亦:也

29、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30、 形胜:山川胜迹

31、 之:的

32、 最:最好的事物

课文翻译: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作者简介

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所属文学时期为隋唐五代文学,代表作品: 《黄鹤楼记》。 被载入《文苑英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十四课《 短文两篇》。

作品赏析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和对仙人的仰慕之情。

中考链接

阅读赏析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现其耸构巍峨,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1 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2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

4 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参考答案:

1 岳阳楼 滕王阁

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鹦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 耸构巍峨,高标

4 C(为了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苏教版七(下)《黄鹤楼》练习精选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yi)_____登仙,尝驾黄鹤

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lóng zōng )_______,上(yǐ)___河汉,下临江流;重檐(yì guǎn )_______,四闼霞

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jīng wú_______之最也。

二.解释词义。(19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9分)

(1)州( )城西南隅( )(2)费讳登仙( )(3)尝( )驾( )黄鹤返憩( )于此(4)遂( )以名( )楼。”(5)观其耸构( )巍峨( )(6)高标巃嵸( )(7)上倚( )河汉( )(8)重檐( )翼馆(9)四闼( )霞敞( )(10)坐窥井邑( )(11)亦荆吴形胜( )之最也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词多义)(7分)

(1)【于】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其】①观其耸构巍峨( )

②坐其中,颓然碧窈( )

(3)【以】①遂以名楼( ) ②以实奇( )③一儿以日初远( ) ④瓜州诸园亭,

俱以假山显(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隅】①州城西南隅( )②乘隅下垒石( )

(5)【之】①事列《神仙》之传(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 )③主人处处款之( )

3.词类活用。(3分)

(1)遂以名楼(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重檐翼馆( )

三.句子。(11分)

1.翻译下列的句子。(8分)

(1)事例《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译文:

(2)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译文: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译文:

(4)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2.说说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3分)

(1)遂以名楼。 ( )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四.阅读理解。(66分)

1.课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代人。黄鹤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介绍了 的特点,描述了 ,交代了 ,表达了 。(9分)

2.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其中的两首。(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填空。(8分)

(1)《黄鹤楼》一文用了8句对偶句,或铺陈,或夸张,或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 ”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3分)

(2)《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 ,

, ; , , , 。(4分)

(3)《黄鹤楼》中直接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是: (1分)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3分)

5.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答:

6.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7.文章突出说明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5分)

答:

8.《黄鹤楼》通过多种角度具体描绘了黄鹤楼的雄姿。初读课文后说说你对黄鹤楼总的印象。(2分)

答:

9.作者为什么转引《图经》的话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2分)

答:

10.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实有虚。请指出文中哪句是写远景?哪句是写近景?(2分)

答:

11.《黄鹤楼》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请结合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2.文章是怎样以精练的语言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的?(2分)

答:

13.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14.《黄鹤楼》一文如何做到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的?(2分)

答:

15.崔颢的诗《黄鹤楼》和本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3分)

答:

16.崔颢的《黄鹤楼》和阎伯理的《黄鹤楼》都以“黄鹤楼”为题,一个是诗,一个是说明文,都谈到了黄鹤楼楼名的来历,试分析引用传说的作用。(2分)

答:

17.《黄鹤楼》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8.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划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3分)

答:

20.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所以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重要原因不在于其特色,更因为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答:

21.综合实践。(3分)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1)请写出《滕王阁》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上句“ ”。

(2)写出《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博大胸怀的名句“

, ”。

(3) 写出崔颢《黄鹤楼》中实写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 , ”。

【参考答案】

一.祎 巃嵸 倚 翼馆 荆吴

二.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 2、(1)在;到。(2)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3)用;因为;认为;凭借;如4)角落;边沿地方。(5)无实义,不译;结构助词,的;我们。

3、(1)名词作动词,命名。(2)副词作名词,最美的地方。(3)古代建筑的飞檐,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三.1、(1)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2)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3)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4)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1)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黄鹤。(2)判断句,“也”表判断。(3)倒装句尝驾黄鹤返于此憩

四.1、《文苑英华》 阎伯理 唐 岳阳楼、滕王阁 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 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2、(1)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答:(1)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上倚河汉,下临江流。(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5、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命名的由来、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6、答: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7、答:突出黄楼巍峨高大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手法。举例略。

8、答:黄鹤楼巍峨高大。“上倚河汉”,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它的高;“俯拍云烟”虽未直言其高,但一座直凌霄高楼已历历在目,神游其间,如临仙境一般。

9、答:黄鹤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一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代任防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名字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10、答:远景:坐窥井邑;近景:俯拍云烟。

11、答:全文不到100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如:楼的得名。有景物,如:“耸构巍峨……俯拍云烟。”有事实,如“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有议论,也有感慨,如:“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2、答:文章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文章仅仅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进行说明,中间描写楼的建筑,围绕高来写。开头的传说以及结尾由比较而产生的赞语,除了说明其具有神异色彩外,也是为了衬托其高。

13、C

14、答:本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首句先交代地理位置,而尾句概括了黄鹤楼的重要性,做到了前后呼应。

15、答:相同点: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

不同点:本课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课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颢的诗抒发思乡之情。

16、答: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更好地凸现出文章的主旨。

17、答:《黄鹤楼》一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18、不好。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1分),这既为下文伏笔(1分),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1分)。(共3分。如认为好,答可增添行文的真实性的,最高可得2分)

《黄鹤楼》崔颢文学常识

1. 崔颢的基础常识 急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2. 崔颢的基础常识 急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3. 【黄鹤楼崔颢的】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4. 黄鹤楼(崔颢)的解释

黄鹤楼诗词首推唐崔颢的《黄鹤楼》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据说李白登临此楼,也是诗兴盎然,当他发现崔颢的这首诗后,连称“绝妙”,于是写了四名打油诗:一 拳 捶 碎 黄 鹤 楼,一 脚 踢 翻 鹦 鹉 洲,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便搁笔不写 ,后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 危乎,高哉!”无怪李白以“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黄鹤楼主楼壁画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 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也成。

5. 文学常识填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楚辞》。

我国的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

作者:(明)吴承恩

共一百回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

作者:(清)曹雪芹

四大吝啬鬼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严监生--吴敬梓,《儒林外史》

还有一个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呵呵 完了o(∩_∩)o。

6. 崔颢的《黄鹤楼》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啊

崔颢《黄鹤楼》的艺术特色崔颢(704?—754),汴州人(今河南开封),唐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天宝中官至司勋员外郎,世称崔司勋.崔颢为人俊才逸发,早年使酒纵博,为诗情致浮艳,时论以为轻薄.但有些反映宫女生活的诗,为她们的贵贱无常而感慨;还有些诗,对豪门权贵有所讥刺,多少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满.后游历山川,从军边塞,诗风转趋雄浑豪宕.用殷璠的话说,就是“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边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黄鹤楼》是崔颢的七律名篇,是“千古擅名”的览胜之作,抒发了作者登临吊古、怀土思乡的心情,颇有豪放不羁的气概.诗的前两联写楼名来历,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的感受.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骑鹤远去了,只留下江边的高楼;黄鹤一去,再也不曾飞返,唯有楼外的数片白云,千百年来,总是这样的悠悠漂浮,是等待仙鹤的一朝回归?是沉思人世的沧桑变化?楼无言,云无言,空茫、虚幻,不仅反映了黄鹤楼的古今变化,恐怕更表现了诗人登楼时的寂寞之感.后两联写等楼所见,诗人从视野的远处写来,先写汉水一带,晴空万里,汉阳绿树,历历在目;再写鹦鹉洲上,茅草茂盛,一片碧绿;最后描写长江,暮色苍茫,烟蔼沉沉,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得勾起了淡淡乡愁.然而,诗人所生发的仅仅是一己的乡思旅愁吗?当我们神似诗中“鹦鹉洲”的用典,回溯到那才士不遇、世人欲杀的特殊历史背景时,回溯到那带有终古迷茫色彩的“黄鹤楼”的传说时,答案不言自明.所以,这首诗,当是诗人不遇之作.但由于,生动描绘了长江的明丽景色,所以全诗色彩鲜明,景物如画,格调仍然显得高昂而不颓唐.从诗体上看,虽然是七律,但前四句辘轳相转,一气贯下,叠用拗句,颇得六朝民歌的精髓.超拔迥秀的立意,浑然天成的气象,对诗体的创造性运用,使得本诗成为“黄鹤楼”诗的千古绝唱,也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想题诗歌咏时,见到崔诗,怅然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7.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回,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川,平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历历:分明的样子。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8. 《黄鹤楼》崔颢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作为律诗,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饬归正。否则,就把七律写成七古了。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诗实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

它的尾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运用的对偶句,这句写景的诗句不仅是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引出后句,更是有触景生情之说,诗人借景抒情,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他的愁思。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而最后一句则是直接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点名全诗的主旨,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这些一部分是我找的资料,一部分是我自己的理解,都给你了,希望有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

知识不象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 八年级 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1

第9课《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 文章 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 总结 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2

第10课《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 散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

相与(yǔ) 遂(suì)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 山水画 。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3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飞(yuān)戾天(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4

第12课《唐诗五首》

1.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 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重点问题

(1)《野望》中尾联运用 典故 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4.理解性默写

(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 句子 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 心情的句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相关文章: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与学习方法技巧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内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2020

★ 初中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

★ 初中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本来考试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它是用来检查我们对学习过的知识是否懂了,懂了多少多深分数只是反映了我们对学过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是评价一个老师教学,或者是评价一个学生聪明认真的标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9课《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 文章 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 总结 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第10课《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 散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

相与(yǔ) 遂(suì)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 山水画 。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飞(yuān)戾天(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12课《唐诗五首》

1.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 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重点问题

(1)《野望》中尾联运用 典故 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4.理解性默写

(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 句子 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 心情的句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与学习方法技巧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

★ 初二政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初二政治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第三单元知识点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语文必备知识点

初一下语文(语文版)文学常识整理

初一语文下复习·文学常识之复习版

1.鲁迅,原名 , 省 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和 家。他的两部短篇小说集《 》和《 》,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小说《社戏》选自其中的一部《 》。

2.《小橘灯》一文的主人公是 ,她具有的 、 和 的精神,宛如文中的小橘灯,在黑暗中给人以信心、希望和光明。作者是 ,原名 ,现代著名 作家。

3.《绝唱》一文的主人公是 ,她的书唱得好,可用“ , ”(列子语)和“ ”(孔子语)来赞美。作者是 ,选自号称晚清四大“ 小说”之一的《 》。

4.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许多也是文学大家。本学期我们就学过毛泽东的一篇纪念支援中国抗日的 (国名)医生 (人名)的议论文《 》;还有陈毅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组诗《 》。

5.《七根火柴》一文的作者是 ,主人公是 ;《紫藤萝花》一文的作者是 ;《挖荠菜》一文的作者是 ;《热爱生命》一文的作者是 。

6.“寄蜉蝣于天地”的下句是“ ”,语见 代 的《 》,意思是 。

7.《桃花源记》一文的作者是 , 朝人。文中描绘了一幅“ ”(成语)的动人画面。

8.《口技》一文的作者是 , 朝人,选自《 》,是 朝人 编选的一部 。

9.《孙权劝学》一文的主人公是 ,可用源自文中的 和 这两个成语来概括他学习前后的情形。选自《 》,这是 朝人 主持编辑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12年间的史实。

10.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两位文学家的作品,分别是 朝 的《黔之驴》和北宋 的《 》。《黔之驴》一文的的体裁是 ,主题可用源于文中的成语 和

来概括,本学期,我们学过的和本文同体裁的课文还有 朝写的《 》和选自战国

家学派人物 (名)的《列子》一书中的《 》。

11.《陋室铭》一文的作者是 , 朝人,“铭”原来是 ,后来成为一种 ,一般都是 的。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诗叫《 》。

12.《爱莲说》一文的作者是 , 朝人。

13.“初唐四杰”指的是 、 、 和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 ,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叫《 》。

14.唐朝诗坛有“大李杜”和“小李杜”之说,“大李”指的是 ,他的著名的以唐战争“ ”为背景的“三吏”“三别”分别指《 》、《 》、《 》和《 》、《 》、《 》“小李杜”指的是 和 ,本学期,我们学过他们的诗是《 》和《 》。

15.《龟虽寿》的作者是 ;《黄鹤楼》的作者是 ;《观书有感》的作者是 。

16.词又叫 ,除标题外,还有 ,本学期,我们学过的词有: 朝 的《 》,

朝 的《 》。

17.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分别指的是:《 》、《 》、《 》、《 》和《 》《 》、《 》、《 》、《 》

2001年5月30日制

制作人:WS·钱

崔颖黄鹤楼的文学常识.拜托急用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22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