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设计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教学资料 > 班会设计 > 文学名著阅读的过分分解,名著阅读失分原因

文学名著阅读的过分分解,名著阅读失分原因

| admin

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能力方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首先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思想决定教学效果。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效果,首先应以转变自我的文学认识为前提,要了解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抛弃传统古板的教学理念,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阅读的乐趣,特别是名著阅读的乐趣。我们应从突破教科书的框架出发,明确自我对文学名著的认知,通读文学作品并不断研究,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借助现代化手段设计相关问题,提供多种资料,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名著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表达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导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首先要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堂引言。其次应组织灵活多样的读书交流和分享活动,设计多样的阅读指导方式和方法。例如,在七年级下《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岩》的名著导读中,应指导学生以课本为依托,采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指导让学生每天写阅读笔记或批注,写精彩句段赏析,并及时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进行点拨赏析。

三、增加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

现如今,繁重的作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自由阅读,社会环境影响了学生对文学著作的阅读数量。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有质的飞跃。阅读数量对于学生人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首先,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寒暑假阅读课本中提到的文学作品通文,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其次,教师应举行班级小型阅读广角,哪怕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给学生增加阅读动力和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完成。三是不断给学生推荐好的读物,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精品,读名著。增加阅读的数量,特别是增加阅读经典篇目的数量。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

结合目前名著阅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语文教师应开展灵活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读书报告会,可以进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还可以举行辩论赛,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续写等等。

1.找准切入点。教师应找准名著阅读切入点,巧妙地对其隐藏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拓展名著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可以收集影视作品中主要人物扮演者对角色的自我认识,自后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名著作品,要求学生自我理解,促使学生深入到名著作品内涵,促使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2.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名著片段进行表演或演绎。可以就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引导学生从语言、风格、人物特点等内容入手,进行专题讨论,强化学生和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以激发学生赏析作品的兴趣,这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依托这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3.细化阅读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与名著相关的有趣的问题,或者是布置一些小的名著阅读任务,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名著阅读的主动性更强。比如,在阅读《水浒传》时,可以首先看名人对《水浒传》的评价,再绘制《水浒传》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对重要章节,不仅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片段,或者让学生模拟帮助《水浒传》中的人物设计发朋友圈的形式,让全班学生点评,以加深其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阅读名著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要改变旧有观念,借助多种资源,科学设计多维度名著导读课,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手段对名著进行多维度解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名著阅读中汲取更多营养,取得更好成效。

老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比如《西游记》《水浒传》?

看了大家的回答,觉得都有他们的道理。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作为一名教龄四十年的语文教师,我也有自己的体会和做法。除了他们说的,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等外,在具体指导学生阅读时。起码要做好一下几点。

一,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兴趣。小说容易引起阅读兴趣,首先在于它的情节。名著更是如此。比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非常具体,生动,曲折。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的非常清楚。特别是鲁提辖对郑屠的消遣和拳打,读起来引人入胜,忍不住想笑,想打呼“痛快!”在学生兴趣完全调动起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细读,理清情节,故事的开端(原因),发展(过程),高潮(精彩之处)和结局。初步让学生觉得郑屠该打。

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度。理解鲁达姓鲁,却一点也不“鲁”。也就是分析人物性格。首先,金氏父女与他不沾亲带故,但他却义无反顾的施以援手,不惜开打,置人死命。表现了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特点。与武松的“知恩图报”相比,高下立见。其次,他对郑屠的百般“消遣”,目的一是为金氏父女争取逃跑的时间;另外,也为他动手寻找由头,显出打的合理。特别是他骂郑屠不该取“镇关西”名号,更显得义正辞严。打的让人只觉“应该!活该!”失手致人死命,一句“装死”,为自己脱身创造了理由和时间。整个过程,充分表现出了鲁达仗义,勇武,智谋的特点。和李逵比,又不知高了几个等次。

三,到这时,学生对情节,人物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兴趣会更加浓烈。趁此机会,再细究作者如何写法,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写记叙文,往往失于粗疏简单,铺陈不开,记流水账,突不出重点,写不出高潮。通过此篇,我们可以给学生很多教益。教给他们如何展开情节,突出重点的记叙一件事。除了布局谋篇,还有语言上的学习。如果能再及时布置习作,仿写一篇,效果当然会大有可观之处。

四,上面只是具体到一篇一节。如果能这样坚持下去,逐步提高要求,加大深度,学生就一定能有兴趣,有信心地学习语文课了。成绩也一定是日新月异了。

阅读最好的动力就是兴趣!只有对这本书感兴趣,才会有动力读下去,对书中表达的故事或思想进行认真思考。而作为一名老师要想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书籍,首先要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像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相关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1.根据书中故事,或经典,或有趣的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书中去找出答案。

2.列举几个相关影视作品与原著不用之处,让学生在书中找到原著内容,并与之对比,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

3.阅读过程中,定期组织讨论会,让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然后大家一起相互讨论解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让学生感觉有意思,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思考和探讨”。

作为一名老师,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首先要确定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有没有吸引力是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如果介绍作者不详细,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这本名著开始就没有做好引荐工作。其次是要介绍名著中的主人公,大家平时耳熟能详的名著主人公很多,此时自己就要把都有哪些主人公,他们身上都有哪些特点,罗列在黑板上,提供给大家选自己喜欢的主人公去阅读全文,看看他是不是在文中是这样的人。再次是摘抄优美词句,学生读一遍下来,没有布置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就会走马观花,读不好的,所以老师提前要布置先扫除不认识的生字词,然后把优美词句摘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在一起相互交流一下自己摘录的优美词句,这样小组坐在一起一交流,就可以取长补短,更加深对阅读名著的兴趣。最后是提点中心思想,这是一本名著的灵魂,我们读完之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学生要写读后感,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写作的背景添加进去,辅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比如《西游记》,文章故事情节很曲折,语言很优美,这都是我们慢慢消化的,但是主要是师徒四人他们身上不同的特点,需要学生总结出来,他们一路降妖除魔,都动用了哪些智慧,有什么可取的现实经验,我们遇到这样的困难应该采取什么办法,一点点引导,再通过看相关的电视剧,加深印象,让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这样名著的力量才能被我们利用,书中的智慧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更成熟的人生。

《水浒传》也是一样,要有自我阅读和消化的能力,一遍遍的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古人讲一本书没有读通是不会看第二本书,就是这个道理,一通才能百通,阅读书籍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是读不懂名著,也理解不了名著的内涵的,水浒传中108位好汉,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们都有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在书上画出原话,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位主人公,说说他身上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然后再去读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都有哪些?总结一下他这个人一生的功与过,给他打个分,也给自己打个分,有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在脑海中,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就会比对参照,人生也会少走很多弯路。

这就是我的理解,欢迎大家共同来探讨交流。

让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辅以恰当的指导促使学生高效阅读名著。教师可通过激发兴趣、以趣启读,恰当指导、读中引路,多样展示、以展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平时上课时候就讲里面故事,各个人物介绍,讲的多了,同学们会够起兴趣,去主动 探索 去求知,学习不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的培养起学生们兴趣爱好。

不用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观点来体会这样的著作。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知道,这是文学作品,不是科学规律。就是科学规律,也要以理服人,不能强行灌输。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喜欢名著。比如说《西游记》,你简要的讲一下师徒取经之路的故事,吸引他们。等他们有了兴趣之后,然后带他们进入每一章节的阅读。久而久之,他们会跟着你的套路往书里钻,进入状态。

一、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部分明确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部分也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二、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的兴趣,才能产生阅读的欲望,阅读活动才能起步。激发兴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对作家、作品有较多的了解,对作品的价值、阅读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展起来相对容易且富有成效。教师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讲解是有效的办法。教师的讲解系统、全面、准确、权威、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容易接受。

三、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终身受益的,从小处说,可以开阔视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从大处讲,可以传承文化,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创造出新的文明。故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必要的。

四、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明确一学期阅读名著的数量、品种、进度安排等,把阅读名著这一必修内容贯穿到学期学习的全过程,既不影响学科学习,有能够开展阅读活动,实现升学考分与涵养性情的“两手抓”,共同促进。

每一天有哪些时间可用于阅读,每一天读多少,应该切实、具体地安排。这样一天一天读下去,每天那个时间就是我读书的时间,那个时间我的任务就是读书。

五、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很多学生对名著有畏惧感,阅读不能坚持下去,有的甚至半途而废,特别是对文言作品。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意志力培养上做足文章。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心态。读名著,需要沉静的心态。一边读一边思考。体会作品精妙的语言,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只有慢慢读完,才能体会名著的好处。

先明确让学生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指导学生读书和学习。在学校里学生功课繁杂的情况下,尽量的不要推荐这些长篇大论的小说,一会半会也理解不透。

10部名著阅读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哪些?

1)对名著作者、年代、主要人物的了解;

(2)对名著中著名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对人物的评价;

(3)对名著中著名场景或经典情节的了解;

(4)对多部名著的作者、情节、人物进行搭配或选择;

(5)结合语言表达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

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

复习重点:

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

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必考名著主题或风格:

《伊索寓言》 “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水浒传》 “官逼民反的故事”

《西游记》 “历经磨难才能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鲁滨孙漂流记》 “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格列佛游记》 “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爱的教育》 “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三.复习方法介绍: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

例:(1)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

(3)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文学名著的最佳方法 名著的阅读方法

1、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是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

第二遍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交流读书心得,尝试名著探究文学巨匠茅盾读名著的方法是,最起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是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是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研究到它的炼字炼句。

2、感知内容,把握情节 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

3、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 某些作品可能对中学生而言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

4、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造的核心,而对人物的刻画必须落实到具体细致的描写当中,如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等方面的描写。

5、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 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

关于名著阅读课型的一些思考

名著阅读其实可以称之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那么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何意义呢?无外乎两个方面:精神价值和阅读方法。因此,这两个方面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在用课型推进名著阅读时,着重需要注意的。

对于名著阅读课型的界定,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读前导读课,读中反馈课,专题研讨课,读后展示课。既然对课型做了一些区分,那么每一种课型的作用势必是不同的。

读前导读课,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作品的文体特质,让学生把小说当小说读,把散文当做散文来读,把诗歌当做诗歌来读。若学生不明确作品的文体特质,那么阅读势必会南辕北辙。另外,导读课还应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来阅读某类作品。例如,《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圈点和批注”。当然,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这些阅读方法是抽象程度很高的、很概括的方法,面对不同的阅读取向时也是不同的,宜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需要阅读策略的支撑。

读中反馈课,一般应给予学生一到两周的时间,对作品进行通读。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小任务,驱动学生一章一章的读,简而言之可以算是“任务驱动”吧。“小任务”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监测学生是否在读,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阅读质量,阅读进度等等。另外,当学生的阅读出现偏差,比如阅读方法使用错误时应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阅读取向,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当然,读中反馈课,教师的指导仍旧是必须的。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名著阅读不在于积累内容,梳理情节,在于学会从读这一本到这一类,避免在作品内容的梳理上耗费巨大精力。

专题研讨课,可以称之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课型。对于“专题”的说法,一线教师或专家教授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主题”。但根据统编教材,我认为“专题阅读课”或“专题研讨课”更合适。如果说读中反馈课中“小任务”的设计是小试牛刀,那么专题研讨课的“专题”或“大任务”的设计则需要教师花一番精力和心思。我一般会设计3-4个专题,可以参考教材,也可以自己另辟蹊径。比如统编教材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推荐了三个专题:《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史》《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分析》《“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这三个专题中,两个专题都与作品的核心人物“保尔”有关,我认为可以合并成为一个。另外一个专题则是比较有意思的,教材的编写者似乎注意到了三个年段中有几部经典的红色作品,暗示着我们应该进行“主题联读”。因此,教师在设计专题任务时,也要做适当的参考,可以是同质作品的联读,可以是英雄人物的联读,可以是不同叙述视角的联读……简而言之,主题联读之下,教师拥有广阔的操作和设计空间、角度。

读后展示课,主要是对这一段的阅读进行展示和总结。该课型主要是学生展示为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小组成果展示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展示的内容和方式有时是需要教师指导和把关的。换言之,展示课其实就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测评,不再是做一些习题或考一次试,而是采用表现型任务来测评学生的阅读成果,有趣又有料。当然,成果展示课也要让学生多谈谈阅读这一部作品究竟给你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好了,只是一家之言,或者说是一派胡言。

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2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