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5U文学网 > 美文 > 经典美文 > 林黛玉的文学才华,林黛玉的才华分析

林黛玉的文学才华,林黛玉的才华分析

| admin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却也才情斐然,她的才华体现在了哪里?

     看题干,提问者问的是林黛玉的“才华”。既然是问才华,应该是指文学艺术方面,我的回答也局限于林黛玉文学方面的艺术造诣。其实林黛玉是个多面手,她的聪明才干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她善于裁剪,曾经帮助王熙凤做过裁剪的活;她善于理财,在惜春、宝钗和李纨临时做管家提出大观园搞承包时,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对话;她善于教学,是个很好的老师,最好的例子就是教香菱写诗。

     作者在哪些地方描述了林黛玉的才华呢?可以说对于黛玉的描写,时刻都透漏着她的才华,但是要说才华的集中爆发式展示,还是以下这些场景。

       1、元春省亲时的《杏帘在望》

        元春游览完大观园后,明众姐妹和宝玉各题一匾一诗,林黛玉的《世外仙园匾额》和薛宝钗的《凝晖钟瑞匾额》得到了元春的表扬:“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林黛玉偷偷替贾宝玉作的《杏帘在望》,元春评价这首比贾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

      2、黛玉葬花时《葬花吟》

        黛玉葬花属于《红楼梦》精彩片段,林黛玉爱怜花,觉得花落在地上脏,宝玉提议放在水里,黛玉又说放在水里也不知道漂流到哪,认为埋在土里最干净。黛玉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3、海棠社中诗社夺魁《咏白海棠》

      八月二十一日,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当日就在探春秋爽斋做海棠诗,众人都推林黛玉那首为上。李纨力排众议,评林黛玉诗“风流别致”,评薛宝钗诗“含蓄浑厚”。探春同意评林黛玉居第二。

      林黛玉所作《咏白海棠》为:“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4、黛玉湘云联诗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凹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湘云与黛玉联诗: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只听那黑影里“嘎”地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湘云笑道:“正是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捞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

    我认为这四部分最能体现黛玉的文学修养,你怎么认为?

红楼梦中林黛玉除了诗词歌赋之外,还有哪些被人忽视的才学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诗词歌赋的能力很优秀。她的歌行体诗歌《葬花吟》和《桃花行》成为红楼梦中诗词的经典,同时林黛玉诗词的风格是非常多样的,她驾驭多种题材的能力很强。豪气丛生的《五美吟》,潇洒的《咏菊》,贾元春省亲之时的《杏帘在望》其中“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充满了田园风光,而“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可以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相媲美,最后“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很好的切题应制诗,歌颂了圣上,恰到好处。

除了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那么林黛玉其他方面的才学水平如何呢?

先说口才吧,毕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智慧才华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大多数人说林黛玉说话尖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她思维的敏捷。

贾母喜欢的类型是语言机敏,活泼幽默型的。喜欢的是王熙凤那样能说会道的人,不喜欢“木头式的”王夫人的类型。那林黛玉深受贾母喜欢,除了是她最亲的外孙女之外,还有这个方面的原因。

都说薛宝钗会说,但是薛宝钗的口才有时候和林黛玉相比,也略差一筹。那个时代是不允许读西厢记和牡丹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也因此结了金兰。薛小妹做了十首怀古诗,前八首都是名胜古迹,后面两首用的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寺庙。薛宝钗听了之后要求另作两首,她认为这是闺秀的禁忌,并且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强调“并且我们也不懂得,还是删去吧”,其他人都反对薛宝钗。

林黛玉接过去说“咱们虽不曾看过这些外传,不知底里,连这出戏还没听过?三岁的孩子也知道”,立刻得到大家的赞同。西厢记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曾读过,但是在大众面前都自称没看,但是薛宝钗的说辞就不如林黛玉高明,她把知道这个的原因归结到经常看的戏曲上,这谁都能理解。她的聪慧不仅表现在文才上,还表现在口才上。

在乐器方面,林黛玉会不会弹琴呢?第八十六回中有描述。贾宝玉和妙玉在潇湘馆路过,听见琴声,贾宝玉说是林黛玉在抚琴,同时还吟唱,二人在外边坐着欣赏,可见林黛玉是懂琴的。

至于棋和书画,林黛玉也懂。二十四回中,香菱向林黛玉学诗,林黛玉不仅仅教她诗,还和她下了一会儿棋。书写方面则更明显,贾宝玉担心完不成作业被贾政骂,林黛玉替他写了五十贴蝇头小楷,和贾宝玉字迹非常相像。这说明她书写水平很高,否则难以模仿贾宝玉的字迹那么像。

至于绘画方面,虽然书中没有林黛玉亲自作画的场景,但是在惜春为大观园作画的时候,林黛玉也曾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他方面女红针线刺绣林黛玉也是一把好手,尽管袭人说她半年不曾拿起针线活,但是香菱在和林黛玉谈话时,就是围绕着女红展开的。林黛玉也会不时地送贾宝玉荷包等随身佩戴之物。女红中的高端技术裁剪,林黛玉也会,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就曾看见林黛玉刚吃完饭就弯腰低头的裁。

林黛玉的管理才能有没有,虽然王熙凤病了之后,王夫人是让薛宝钗李纨和探春暂时管理,但是林黛玉的管理之才,从她潇湘馆中的井井有条就能看出来。后来大观园中乱象丛生,她的潇湘馆一片岁月静好的宁和。大观园中的收支成本,她也是心中有数的。

可见林黛玉不仅仅诗词歌赋擅长,琴棋书画,女红刺绣,管家理财等方面都不差,当然这和她出身名门世家有关系。她爱热闹,每次聚会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同时她也能独处,在潇湘馆一茶一书,享受属于自己的安静,或者是逗逗窗前的鹦鹉,作者对她很怜爱,给了她诸多的才华,让她在贾府败落之前死去,免得她受贫贱之苦,青春貌美的离开留给人的是美好的怀念。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才华从何体现?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只是大家眼中弱柳扶风的女子,她其实是一个色才兼备的女子。她文采出众,理财有方。林黛玉的才华从何体现?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曾看到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咏絮才”借才女谢道韫指出了林黛玉的才华横溢,这里的才主要指的是文采。倘若不仔细读《红楼梦》,大概只能看到林黛玉文采了得,多读几遍才发现,我们印象中“弱柳扶风”的林妹妹,还不只是会吟诗作词,她可称得上是多才多能了!

首先是文采,关于林黛玉的文采,已经不必细说,结诗社,夺魁菊花诗,教香菱做诗,元春省亲的时候特别指出林黛玉的诗好,她在大观园里拟的名字一个字不改全用上了,这些都能看出林黛玉的文采十分了得。下边就重点说她的其它才华吧。

林黛玉是个裁剪高手。

小说第二十五回:凤姐问众人吃茶的事情,只有林黛玉喜欢暹罗进口的淡茶,凤姐对林黛玉说了一句话:“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这可了不得了,贾府的管家婆王熙凤还有事求林妹妹。什么事呢?接下来凤姐就和贾宝玉一并中了马道婆的招,躺了一个多月,再往后也没提起这事。直到小说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王夫人那里匆匆忙忙吃了中饭,迫不及待地去贾母那儿看林妹妹,有这么一段:可巧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见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

贾宝玉写完了字就赶紧找林妹妹去了,到了贾母那儿,却不见林妹妹,因问:“林妹妹在那里?”贾母道:“里头屋里呢。”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宝玉走进来笑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有一个丫头说道:“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这三处文字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就明白了。凤姐要求林妹妹的事,原来是裁剪。偌大的贾府找不到一个裁剪师傅?还要在贾母这里劳烦林妹妹?看来林黛玉的裁剪水平不是一般的高。都知道鸳鸯的裁剪好,不用量就能给贾母做个正合适的抹额,也知道晴雯的针线了得,连雀金裘她也能补。却不知道,连贾母都夸的灵巧丫头裁剪水平都比不上林妹妹呢!

2021-03-23林黛玉的诗词才情

林黛玉的诗词才情

《红楼梦》系列研读一

/ /行言   20210220

    一

黛玉,不独有诗才、诗情,更具诗魂与诗神。

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之句,灵动俏丽中不失神韵,以花写人,完美地展现出自我的兰心慧质、高标独立与卓然不群。

再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之句,引经据典又自诉衷肠,尽显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之性情,将诗之神魂与个人之形象融为一体,令人称绝。

其他如《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唐多令·咏絮》《五美吟》等,无不脍炙人口,亦深为大观园中众姊妹所推许。

黛玉从师学时间并不长,大概也就一年有余,更多的学识,来自入贾府后她自身的勤奋好学。据《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章交代,她引导并推荐香菱读王维、杜甫、李白等人诗集,随手借与香菱一本《王摩诘全集》中的五言律诗书,书中有诸多的红圈。当时,黛玉是这样对香菱说的:“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由此可知,黛玉学诗功夫之深!而短短的几年间有此高深学识,亦可见其文学天赋之高!

我们以原著文本为依据,在这里梳理一下黛玉的学习情况来做一印证。

黛玉五岁之时,父母给她请了西宾——贾雨村,因为黛玉父母“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故此,对黛玉的学业并不上心,所以,黛玉的学习是相对自由轻松的,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功课不限多寡”,以致连那位贾雨村老师也都非常高兴,大感“十分省力”。

但是不过一年的光阴,在黛玉六岁时,其母便“一疾而终”,黛玉从“侍奉汤药”到“守丧尽哀”,又加“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学业中断,直到随同贾雨村一起进京都贾府,从师学习终归结束,之后,在贾府,在大观园,完全靠的就是自学。

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一年间,她跟着贾雨村学习了《四书》,从而扎下了深厚的文学根基,种下了儒家文化的种子,也为她踏入文学殿堂起到重要的作用。

黛玉文学才能的成长是快速的,而她的文学才华得益于她恬静淡泊、清心寡欲的性格;并且,反过来,随着她文学水平的提高,她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又进一步塑造了她恬静文雅、清高孤傲的性情;这种性情,又因为黛玉父亲的去世使她变得孑然一身,不得不寄居贾府篱下,而融入了更多的忧伤悲凄、敏感自尊、清冷孤寂,这些的情愫最终又都化作为了她诗词创作的丰富营养,成就了她的诗词才情。

纵观大观园内黛玉之诗作,大多为离愁伤感、孤傲凄清之属,托物寄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妙思佳句浑然天成,诗才斐然。

接下来,我想着重探讨两点,一是她的诗学鉴赏之高,折映她的诗才之高,二是她的诗评理论之高,折映她的诗才之高。

黛玉的内心体悟相当敏慧,其想象与感思丰厚而深广,在诗鉴赏上称得上是才情四溢,例如“游园惊梦”一节,可做印证。

黛玉独自一人路过梨香院,听见“原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一句戏文时,为其内容所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而开启了一段听读鉴赏的精彩文学韵事。

果不其然,紧接着她又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一绝妙文句后,其内心便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认识到“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进而,她又因为意识到自己在这胡思乱想而耽误了听曲后悔不已,到这里,我们可知,黛玉对这些戏文的鉴赏有着较高的层次,她不仅认识到戏文言辞之妙,还归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世情——只知看戏,却不能领略文辞所蕴含的趣味,也就是只会看热闹,不会考究本质之美。可见,这时的黛玉已完全被戏中词曲那优美与妙绝所倾倒,她经历了“无意——有意——感兴趣——惊叹——倾倒”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过程,这,正是黛玉对戏文词曲内容的一种感悟,一种鉴赏。

当这种融进了戏文曲辞的感情世界进一步发展时,黛玉的内心就仿佛是打开了一扇沟通想象与现实这两个不同世界的大门,也由此,黛玉不自觉地走进了这戏文曲辞所蕴之境,开启了她这段文学鉴赏中奇妙的心路赏析历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一时间错杂纠缠在一起,再难分得一清二楚了,黛玉成了这戏文的诉说主体,成了那位多愁善感、情丝幽怨缠绵的女主。

所以接下来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之句时,黛玉一下子便“心动神摇”起来,这说明隐藏在她内心最深处的最柔软最脆弱的神经已被此句彻底激活,只差完全爆发了。果然,当接着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语句后,便“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然后“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字的滋味”起来。那么应当说,此时的黛玉,受这八字的感发,心动神摇之下,整个沉浸在了其中,被其所蕴含的“美之事物,逃不过时光的流逝,终会在无奈中走向消亡”的悲情所感染,而这种感染,又极为自然地与她自己的悲苦身世、篱下命运融合在一起,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就如同从山崖倾泻而下的瀑水一般,又如从打开了的闸门里汹涌奔流似蛟龙的江河水,一发而不可收拾。黛玉想起了“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想起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也想起了刚刚所读《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当所有这些联想,一时全“凑聚一处”时,郁积在黛玉心中的孤独、寂寞、悲伤、抑郁,包括了对离世亲人的思念,对自身浮萍飘叶的零落之叹,都便在“仔细忖度”的品评鉴赏回味中,“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于是,这戏中的“如花美着,似水流年”所要表达的韶华之叹被黛玉升华或体悟为了命运之叹,与其说黛玉是为了自身这寄人篱下的凄凉身世而悲伤,不如说是她对自身前途命运之人生无限渺茫而担忧,这是隐藏在心灵最深处的真实,轻易并不想为外人道的秘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这段“游园惊梦”情节中,黛玉对戏文的赏鉴,就这样通过她心理活动的种种变化,精彩地呈现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面前,也为我们展现出了黛玉在诗词文学鉴赏方面的才情。

黛玉的诗词才情,还体现在她对诗词的评点、对诗词创作的理论以及诗词教学上。例如“香菱学诗”一节,可做印证。

我们先看一下黛玉对诗歌的理解。

香菱有心向黛玉拜师学诗,黛玉很轻松洒脱地告诉她:“什么难事,也值得学习!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看,黛玉说的是多么轻松啊,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把诗歌的最主要特征、本质给清晰地剖析了出来。因为认识深刻通透,所以解说通透!

此一番话,首先展现出黛玉对作诗难易程度的认知,其次,还展露出了黛玉自己的一套诗歌创作理念——新奇创新之处,可以打破规则,不为规则所局限。

紧接着,二人的一番对话,更是表明了黛玉的诗学理论。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一处,清楚地道出了黛玉的诗学理论——偏向或者可说是崇尚“立意“意趣”——“不以词害意”“第一立意要紧”,这也即诗之魂诗之神。由此,我们知道,黛玉在诗词创作上,更注重追求的是诗之神魂,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难怪,黛玉的诗会在大观园众多的诗社活动中屡屡夺魁。

如她在海棠诗社的第二次赛诗中,所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全中前三甲,以一人之功包揽整个前三名,可谓一时无双,更不用说她的绝作《葬花吟》了。

说完黛玉对诗词的理解,即诗学理论,接着我再谈谈黛玉在诗歌教学创作实践方面的理念。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读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在黛玉的这一段话中,显露了黛玉较多的诗歌创作理念。

其一,起点要高、格局要大。不要从浅近的诗入手,要从精炼优美、生动传神的优秀诗篇入手。所以先从名家名作诗歌学习入手为好。

其二,心中必须有底子,有积淀,并且能循序渐进。

其三,从诗人的专集开始读,读完一个诗人的专集,再去读另一诗人的专集,并且以王维、杜甫及李白这三位大诗人的诗集作为自己学诗歌的底子、积淀。由专而杂,由单一而广博。

其四,从五言律到七言律再到七绝,由唐诗到两晋之诗作。

其五,要有量的积累,而且是很大的量,不是总共一两百首,而是对一位诗人就要读精熟他的一二百首,要读很多诗人的诗作,大致总共不少于三四百首作 垫底 。

其六,要细心揣摩至透熟。

这段话里,黛玉还认真地给香菱规划了 学诗的路子,即步骤:以“王维五律一百首——老杜七律二百首——李白七绝二百首”为踏入诗歌学习的底子,必须将其全部细心揣摩透熟,记在心里,然后再读陶、应、谢、阮、庾、鲍等人之诗, 不出一年,学有所成!在此, 黛玉特别强调了格局与底子,强调了细心揣摩至透熟和循序渐进,这套学诗方式拿来做为现在我 们学诗的借鉴也完全可行。

再说下黛玉对香菱诗歌创作实践的指导,它同样可见黛玉在诗学上的才情。

黛玉给香菱出了一道诗题:

“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几天后,香菱交了作业,诗作如下: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这样评价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黛玉的这一席引导相当给力。面对香菱这失败的作业,她并不去责备不去批评,而是温婉指正,和气评价,并鼓励香菱放开胆子去写作,给予了香菱很大的支持,同时,也清清楚楚地指出了香菱此诗的最大毛病和产生的原因,真是看得通透,讲得通透!

香菱受到鼓励,便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认真在这首诗作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于是,不久,又向黛玉交上了第二首咏月诗,请看: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睛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看后,给出的评价是:“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首诗。

第一首,前两联如“影团团”常思玩”“不忍观”直白过甚,缺乏诗意,用词不雅,想要表达的看月赏玩与客旅羁愁显得浅而无味,读来很是浅薄幼稚。后两联“玉镜”与“冰盘”用喻描景,“烧银烛”“映画栏”状写月光之皎洁,不似前两联那般幼稚了,但也平平无奇。全首诗情景不太协调,情思表达不够深厚隽永,的确不好。

第二首,相比第一首,有了很大进步,最突出的就是遣字用词的功夫。可能受黛玉“放开胆子去作”的作用,此诗用过了力。起首一联由月色而月本身,描景;第二、三联全用堆砌之语写月色,展现月下梅、柳娇姿神采,以动景写月下楼宇之台阶、栏干,点上“残”“霜”等萧冷气息,由于用词过于斟酌,致使斧凿之味甚重,反使人读来顿感失之自然灵动;尾联则写望月,收束欠佳。整一首诗诗情诗味不够真醇浑厚,缺乏蕴藉之美。诚如宝钗所言:“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故黛玉才说“只是还不好”。

于是香菱接着发奋,“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然后将之录下交于黛玉,这便是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此一首,赢得了宝钗、李纨众人的赞誉:“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也凭此,香菱获得诗社的邀请。

我们仔细来推敲一下。

首联开语便有味,既写出了月之精神、月华之美与月光之清寒、明月之娇容,又点明如许众多之美都是难以被遮掩的,溢美之意显而易见。颔联更是精彩,不输历代名诗名句,不仅传神且有意境,不仅富含情味又扣合月之特性,同时,还巧妙地表达出自我的一腔幽怨,用语精妙,用笔老到,将月之思写得既深且活,以“残”应”寒”,承转下联“夜倚栏”,融情入景,情意皎然又情思深远。至于颈联,相思相愁又进一步加以拓展,把哀愁拓展到了更具普遍意义的空间,“江上闻笛”“楼头倚栏”“绿蓑”“红袖”早已突破一人之局限,于是对月愁思也就成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大众情怀,诗境诗意得以扩大,诗味走向了深厚。尾联紧扣“团圆”,将这一主题真实呈现,到此,一首韵味悠长的咏月之诗便真正成功了。

我们看黛玉的引导,对香菱成功学会创作诗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不多的规劝指正,便极为恰当到位明了地把一位爱好诗又苦学诗的香菱,在很短的时间内引上了诗学殿堂的光明大道,并很快出师,黛玉之诗词才情着实不凡!

林黛玉的文学造诣为什么这么高

一、林黛玉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又兼聪明秀丽,颇具才华,这就形成了日后“孤芳自赏”的性格。但在荣国府这个是非之地,主子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笑里藏刀。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男盗女娼,就连有些奴婢也是趋炎附势,奉承拍马明争暗斗。林黛玉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里,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提防,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加之林黛玉无财无势,体弱多病,性格中又增添了“自卑”的情绪。而这种与她“自傲”为一面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剧烈的内心冲突。

但是,要了解林黛玉的病,先要从剖析她的怪僻性格和特定处境入手。 在贾宝玉的眼中,林妹妹“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分。”简而言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貌、体弱、多愁、善感和多疑的“病西施”的外表和内心世界。

祖国医学《内经》上说:“百病生于气矣。 ”林黛玉的病因也出在这个“气”上。这个“气”用现在的话来解释,指的就是情绪,一个人情绪好坏,无疑会直接影响他的健康。确实,多愁善感是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点。林黛玉早年双亲去世,在她心底留下了伤痛。她好忧愁,善伤感,对事物阴暗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悲观的一面十分敏感。看到花开就联想到花落的凋零景象;看到别一人家团聚就联想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因而常常独自一人对空叹息,临窗流泪。若遇到不遂心的事,就更容易郁郁不乐,甚至终日泪洗面。

贾宝玉是林黛玉唯一的意中人。这在封建社会里,对她这样一个弱女子来说,无疑是一巨大的精神依托。但封建的伦理纲常,又成了实现她美好愿望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在她和贾宝玉之间,又插进个薛宝钗,加之林黛玉本性多疑,有嫉妒心理,便常常任性怄气,自已折磨自己,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烦恼,增添了许多伤感。

林黛玉的文学才华,可不可以和李清照比肩呢?

尽管我喜欢林黛玉,但不得不说,哪怕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哪怕将林黛玉的文学才华乘以十,也不是李清照的对手!

林黛玉在《红楼里》写过绝句,写过律诗,写过古风,也写过词。但是曹雪芹为了符合或贴近林黛玉的年龄和性格以及阅历,所以林黛玉的诗词大抵上都显得清浅,孤冷,范围也是狭窄,更重要的是,曹雪芹虽然传诗之意,但不可能让一个十多岁的女主人公写出与性格,年龄不符的诗词出来!

再者,林黛玉的诗词大抵都为闺情之作,甚至是闺怨之篇,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凭心而论,与袁枚《随园诗话》里那些闺阁之作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诗话中的那些作品富有含金量。

另外,林黛玉的《葬花辞》和《秋窗风雨夕》堪称精妙之作,可是这个精妙是建立在人物之上的,如果没有林黛玉人物的衬托,恐怕这两首诗的水准还要下调一个档次。

所以,基于林黛玉的生活空间过于狭小,年龄和阅历过于单一,她无法写出深厚,雄浑,旷远,清冷的大成之作。

李清照则不然!

她有太多太多身份,许多身份还是相互冲突的!

她是词宗,而且还是大师级词人,婉约的,豪放的,洒脱的,清新的,幽静的,清冷的,孤寂的,所有风格在她手里都是轻松驾驭。

她是评论家,一篇《词论》把宋初以来的词作名家,如欧阳修,王安石,秦七黄九,柳永东坡等批得入木三分,弄得没有任何理由和事实进行反驳。

她是学者,和赵明诚合著的《金石录》堪称大家之作,里面没有标明哪些是自己的考据结果,哪些不是,但在金石录后序已经明言,是二人共同之作。

她是诗人,我在另一篇回复中说到,她故意将词和诗以两种表现方式进行表达,词宗法盛唐,她的诗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气韵十足,寓意深远,和词完全不同。

她是散文家,尽管她流传下来的散文并不多,但以仅有三四篇来看,篇篇高古,既有汉赋之雅致,又不失唐宋之务实,两两兼得,而且毫无闺客之气!

这还是在文学领域,若是再延伸开来。

李清照还是赌神,历史记载中的唯一的一个只赢不输的人!

22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