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语文课程博大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将塑造学生一种人文理念和意识。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
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2、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本中的作业 ,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2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9个,能正确读写“持续、黎明、枪弹、愤怒、任务、艰巨、牺
牲、顽强、规定、胸膛、惊天动地、报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11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4、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思想教育:
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有关情况,电影片断、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
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2、向学生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向学生介绍黄继光的家庭和他小时候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助于学生理解。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
3、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名读生字词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首先以“战役”为例:让学生把这个词与课文中的“战争”、“战斗”进行辨析。首先请同学讲出字典中“战役”一词的解释,强调“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然后用集合圈的方法讲解“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范围是一个比一个大,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范围大小。
最后设计了一道填空作业以进行巩固
“上甘岭( )是抗美援朝( )中最激烈的( ),其中夺取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 )是最关键的一仗。”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五、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听后归纳出答案:
①全文有12个自然段。
②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③顺序学生可能会说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教师先给予肯定,然后归纳: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或按事情的发生、发展、____、结局写的,这就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本文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上甘岭发生的时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上级下达的命令。
(2)带着问题再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电脑出示重点句: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老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体会:“第五天夜晚”接到任务,到“黎明”前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从哪些词看出。
“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很紧迫。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4)总结第1、2自然段段意。
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0月打响了,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5)在如此紧张激烈的情况下夺取597.9高地并不是一件易事,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学习第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电脑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让学生思考:在这句话中,“屡次”是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不行。如果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有这个词是说明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比雨点还密”、和“压”字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当时敌人的气势咄咄逼人,火力太猛,更说明为了战斗的胜利,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这也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他有要按时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②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学生思考:“愤怒”和“坚定”写出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这写出了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③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感情。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表达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必胜的信心和革命战士的自豪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重点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第3~6自然段的段意
黄继光请求任务,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
(5)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冲上去执行任务,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3、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1)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黄继光负伤后又是怎样做的?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句。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然后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电脑出示重点句
“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
“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出: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勇敢地冲了上去,写出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引导学生归纳出黄继光受伤后的动作是: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这些动作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感情。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②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③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前后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却,表现得英勇顽强。
(3)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人物思想感情。
电脑出示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的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句子中用“20米”、“10米”这样的数量词及省略号,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要忍受伤痛。躲避敌人的枪弹,因此他爬得很慢。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4)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①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第一次站起来,“啊”仅一个词,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突然站起来”,突出了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第二次站起来,是在黄继光昏迷后醒来的情况下。这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通过指导学生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上《国际歌》的乐曲,充分体会黄继光的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4、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黄继光牺牲了,夺取597.9高地的任务落在了战友们的身上。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这句话的意思。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夺取了胜利。
(2)归纳第12自然段的段意: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高地。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由于上级下达新的战斗任务,并且有个火力点久攻不下,才有后来的黄继光主动请战;由于黄继光的顽强战斗、壮烈牺牲,鼓舞了战士们,部队才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 夺下高地
请求任务 愤怒、坚定 英勇顽强
胸堵枪口 负伤、猛扑 不怕牺牲
占领高地 歼灭、敌人
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
教学重点:
认识7个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初步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版块特点。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版块---体验真诚(板书)。
2.你对真诚是怎样理解的?揭示课题:步行18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注意画出容易读错的字音。
2.汇报字音:“吾”字需要正音,不能读成“w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这个字音读错了,这一点必须强调;“闷”字是多音字,引导学生注意书中所给的提示;
3.根据预习,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4.全班交流:自主解决生字。
5.交流其他预习内容,质疑。
三、再读课文:
1.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四、布置作业,小结:
熟读课文,练写生字。
板书设计:
步行18里
兼 歉 谎 罪 吾 抑 谅 闷 均 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
教学重点:
学会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
1.昨天我们学习了《步行18里》这篇课文,谁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节课继续学习《步行18里》,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
1.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父子的三次对话,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并找出这三次对话,分别体会父子的心情。
找到后,和小组同学共同体会。(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重点体会,例如:
“一阵罪恶感涌上我的心头,我支支吾吾承认自己去了电__,告诉他我迟到的真正原因。”
“父亲身心遭受这种折磨,这是我有生以来碰到的最为沮丧与痛苦的事。”
这段教学,在读的基础上重点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父子二人各自的内心世界:他们心里想了什么呢?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总结全文,点出中心。
3.指导朗读:
父亲的语言真诚、严肃,并带有深深的自责,朗读时,语速稍慢,略带低沉,把父亲的那种深深自责读出来。
四、小结:生活中诚信是最重要的。
板书设计:
步行18里
我 父亲
撒谎 步行回家
讲诚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和文中的人物对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
教学重点:
学会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轮读字卡,并组词:兼歉谎罪吾抑谅闷均沮
2.这节课继续学习《步行18里》,板书课题。
二、活动:
1.活动一:和文中的人物对话:
我想对杰森说……我想对文中的父亲说……
我想对自己说……我想对朋友说……
我想对(爸爸)妈妈说……
小组交流你想说的内容,教师指导:
可以说我的看法;我对人物的评价;我想提出的建议;我的体会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
2.活动二:积累关于诚信的名言: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春秋》孔子
• 对待儿童应该诚实。要善于告诉他们:我们做父亲的,有些东西现在还不懂,你们,孩子们,你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为了知道一切。
——【苏联】高尔基
联系课文,生活实际体会名言。
试着背诵。
四、小结:谈谈你要怎么做。
板书设计:
步行18里
我的看法 我对人物的评价
我想说的话
我想提出的建议 我的体会
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读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与老渔翁垂钓的经过。
4、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诗意,再来学习古诗,以读促讲,做到水到渠成 。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精炼与绝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美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
学习1、2自然段,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 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文品境,体会1、2自然段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课文1、2自然段、古诗、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解题质疑:
1、师板书“纪晓岚”:知道纪晓岚吗?
师介绍人物资料。(清四大才子,乾隆的宠臣,才华横溢……)
2、师:有关他的故事民间流传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
师补充课题:“吟诗”。
3、指生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纪晓岚做诗,不是念诗、诵诗)
4、读出题意。指读、齐读。
5、读了课题,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什么诗?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和谁一起?为什么要吟诗?怎么吟诗?吟得怎么样?
6、师相机归纳板书: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7、小结:这就是一件事情的六要素。了解清楚了六要素,可以帮我们很好的了解课文内容。翻书,让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答疑解惑:
1、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
生读书。
2、读词。(课件1)
纪晓岚 光芒 乾隆皇帝 江畔
老渔翁 垂钓 重复 一遍
悠然 一篙一橹 嵌入 沉静
(注意读音:畔、翁、沉、嵌,反复读)
3、开火车读课文段落。
师评: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句子通顺……
4、解疑:这六要素你解决了哪几个?生说,互相补充。
5、师教方法:把他们连起来说就是主要内容。指生说。
6、师教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就是事情的主要内容。
三、以读促讲,感受诗意:
(一)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觉得有诗意呢?(师板:诗意)
2、练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日的江畔有哪些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哪些景物给你印象深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3、生说江畔的景物。
(师板: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
4、把你喜欢的句子会说的说一说,想读的读一读。
5、指生读。
师引导:
问:“红红的落日,洒下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重读“红红”、“金色”?
评: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把感受读出来。真是好方法。
评: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亮丽的色彩;从你的朗读中听感受到了活泼的动态;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芦花翻滚的壮观;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一群水鸭在夕阳的余晖下慢慢地游不见了……
6、师小结:亮丽的色彩,活泼的动态,在古庙的钟声里构成了一幅江畔落日图。难怪乾隆皇帝会觉得有诗意。指读,齐读。(课件2:第一自然段)
(二)第2自然段。
1、一位老渔翁正独览这一江美景,静静地垂钓呢!(师板:老渔翁垂钓)
把描写老渔翁的句子勾画下来,再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练读,指读。看谁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
3、指两生分读老渔翁钓到鱼前的部分和钓到鱼时的部分。
要求:要读出老渔翁的变化。(课件3:第二自然段)
听出了什么变化?(老渔翁动作的变化,老渔翁心情的变化)
4、师评: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不同,把老渔翁由静到动,由平静到愉悦的变化读了出来。
5、指生富于变化的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6、可这江景中的主人翁不是老渔翁吗?为什么最后要写水鸟呢?
7、小结:老渔翁置身于夕阳的金色光芒之中,心情愉快地钓鱼,这情景真是富有诗意呀!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优美的意境吧!配乐朗读1、2自然段。
四、诗文对照,体会精妙:
1、过渡:看了这样的情景,难怪乾隆皇帝想听纪晓岚吟诗,也难怪纪晓岚会吟出这么美妙的诗句。(课件4:古诗《秋江独钓》)
2、指生读古诗。
3、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七言绝句,嵌入十个一)
4、你能把它读准确吗?指读,要求:能读出诗意来吗?能读出老渔翁的变化来吗?
5、将景色与诗句联系起来想一想,1、2自然段哪些景象正是诗中所写的呀?与同座交流。
6、生交流。
7、反馈:文中哪些景象被聪明的纪晓岚写入诗中的呢?生说。(分别读句子,或是说出第二自然段都可以。)
8、“一人独占一江秋”理解。
“一人”指谁?(老渔翁)
“占”呢?(占领、占据……)再点拨:联系1、2自然段,他独览一江美景心情愉快地钓鱼,这可真是一种——“享受”啊!
9、 理解第四行诗。对应了哪部分内容?(1、2两个自然段)
10、小结:纪晓岚仅仅用了28个字,可谓字字精妙,字字都是他渊博学识的沉淀与迸发。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优美的朗读把诗中的意境表现出来吧!
11、配乐齐读。(课件5:音乐《春江花月夜》)
五、小结所学,铺垫下文:
纪晓岚不愧为一代文学泰斗,真是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啊!乾隆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自设练习,巩固拓展:
又到了“我的练习我设计”的时间:
你打算针对这首古诗和1、2两个自然段设计哪些精彩的作业呢?
预设:
1、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写下来或画下来。
2、背诵古诗并默写。
3、针对第一自然段填空。
4、问答题:明明有钟声,为何还显得沉静?
5、问答题:明明写老渔翁,为何还要写水鸟?
七、板书设计:
22纪晓岚吟诗
诗 落日 波浪 芦花 水鸭 钟声 时间 地点 人物
意 老渔翁垂钓 起因 经过 结果
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