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设计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教学资料 > 班会设计 > 文学语言的外指性,文学语言是内指的,指向客观的现实世界

文学语言的外指性,文学语言是内指的,指向客观的现实世界

| admin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一、名词解释

文本: “文本”(text ,又称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 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审美意象: 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简答题

1.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①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与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的词语,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实际上巳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第三,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指的是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后达到的效果,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即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但在被大量重复使用后,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言语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了文学言语的一大特色。

②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首先,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的根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因此,虚拟性和假定性就成了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但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要“合情合理”。

再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文学与科学认识对象的基本方式都是概括,但二者的概括方式是不同的。科学概括虽然也从对个别事物的调查研究人手,但在概括过程中要不断地摒弃个别,使科学概括最后在抽象的、一般的领域中运行。而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突出它、丰富它,使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与此同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个别与一般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

最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需读者想象的因素,这又是不确定的。

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历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第二,哲学意味层。文学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与概括,它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它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象的。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味。第三,审美意蕴层。有些文本仅有审美意蕴也可称为佳作。一般来说,文本首先呈现的是审美意蕴层面,其次才是历史意蕴层或哲学意味层,从而使文本的意蕴显得层层深入。

2.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特征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总之,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文学典型“特征性”的内涵:第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第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它可称为文学作品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③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把小说人物分成两种,一是扁平人物,另一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并非“真实人物”,近似一种“概念”。小说家构思的情节支配着人物的行动。有些小说甚至摆明到以“仁慈”、“勇敢”为角色取名。圆形人物则有复杂多面的个性及真实的思想感情,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写作中,作者构思的情节,往往为配合人物而改变,甚至会发展出作者原先根本料想不到的阶段。

3.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决定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4.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①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意象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它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尼采曾呼吁,诗人应当成为伟大的“艺术哲学家”,用他们的作品,给人们以“形而上学的慰藉”。 

②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现代主义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流形态是意象艺术。 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意义”的载体。

③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④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艺术思维被简单地理解为形象思维,即从具象到具象,始终离不开具象的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便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从“客观对应物”到“人心营构之象”。 

⑤审美意象的鉴赏性特征是求解性与多义性

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但是好的象征意象,又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为确切的结论,好像有无数“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作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于作家来说虽是他为思想创造的“对应物”,但是读者并不了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去“猜想”,这样,不同的读者便会“猜”出不同的意义来,有的甚至南辕北辙。这便是审美意象显得歧义丛生的原因。

文学概论 举例说说文学言语和普通言语的不同

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中有三种属性: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

自指性,或称文学自足性(self-referentiality)。所谓“文学性”并非一个自足的范畴,而始终与一些相关的对立范畴相参照而提出,比如文学/政治、文学/社会、文学/商业化等。如果缺乏一个参照对象或拟想的对立物,关于文学的讨论事实上很难展开。当“文学性”被作为问题提出的时候,往往是它感受到来自“非文学”的压力过于强大或它的自足性表现得过分明显的时候。同时这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显示出文学的一种品性,即文学性并非文本自身的特性。

阐述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就文学活动而言,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作为一个幻象的世界,它的逻辑与现实世界的逻辑是不同的。文学言语也不同于普通言语。

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一般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

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用“阻拒性”、“陌生化”理论解释整个文学,那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如果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却有一定的道理。

与“阻拒性”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所谓“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语言。  

文学本文构成观:

1、王弼: “言、象、意” 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弼,进一步明确阐述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在王弼看来,“象”是为了解决“言”与“意”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层深结构。

为了能把握不可见的“意”,必须通过“象”,而“象”又必须借助“言”才能呈现。这样,对于接受者而言,首先接触到的是“言”,由此“窥见”到“象”,最后才能把握那不可见的“意”。

2、黑格尔:“形式”与“意蕴”说。

黑格尔认为: 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而“意蕴” 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黑格尔虽然已经朦胧地意识到“形状”与“意蕴”的关系, 可惜他对“象”并没有王弼那样有清晰的认识。不过他提出的“意蕴”说, 却为文本层次的探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大学基础写作知识点

一、文本的材料

[一]文本的含义与作用

(一)材料的含义

(二)材料的作用.1、在写作之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2、在写作之中,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二]材料的分析与综合

材料的分析

1、分析为实现对材料的意义与价值的全面认识和深入把握奠定了基础。

2、分析为实现对不同材料之间意义与价值关系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材料的综合。所谓综合,正好与分析相反是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的方在、不同的特征结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

广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1、应当选择感受深刻的材料科学2、应当选择内涵丰富的材料3、应当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狭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1、材料要最具代表性2、材料要最有精神启迪效果3、材料检具有可读性

二、文本的思想

[一]思想的含义与作用

[二]形成文本思想的方法。1、归纳概括法2、主客遇合法3、纵横比较法

[三]思想的提炼及要求

(一)思想的提炼

1、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思想

2、在向事物内在纵深层面的开掘中提炼思想

3、在对多种结论的比较选择中提炼思想

(二)思想的要求

1、文要思想要真实

2、文本思想要深刻

3、文本思想要新颖

文学语言自身的特殊要求有哪些

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语言在文学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文学离不开语言,但语言并不都是文学。文学语言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用来完成审美创造,用来塑造艺术形象所使用的语言,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虽然属于同一符号系统,但二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普通语言指向现实世界,它的意义是与客观事物相对应的。作为交往的工具,普通语言要求清楚、明白、准确,符合社会现实和生活逻辑。文学语言则不同,它指向艺术世界,主要职能是建构特殊的文学形象系统。它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必须服从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由此,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含蓄性和情感性。

① 形象性。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都要塑造艺术形象。不过,它不能借助色彩、线条、音响等物质媒介材料,而只能运用语言来完成。用语言塑造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而这一中心任务决定了文学语言必须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语言本身的功能,体现着二重性。首先,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形式,是概念的符号,具有传达概念的功能。同时,语言又可以透过概念,与相应的事物的表象建立联系,具有唤起表象的功能。所谓形象性,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色绘声,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境像逼真的艺术效果。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写祥子外出拉车,盛夏午后,忽遇风云突变的一段,语言的形象性就非常突出:“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这么真切的情景得以呈现,完全得益于形象性的文学语言的成功运用。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不仅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刻画上,也体现在对无形无状的情、意、理的传达上。友情本无具体形状,然而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湛的潭水反衬,使友情似乎也形象化了。新旧代谢本是抽象哲理,然而【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艺术地赋予了新旧代谢以具体形态。显然,富于形象性的文学语言能够使文学形象具体鲜活、生气灌注。为强化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作家需要仔细斟酌、锤炼,适当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技巧。

② 含蓄性。科学著作要阐发理性的思索,建构理论的体系,因此语言必须简明精确。文学作品则不同。文学面对的是广阔而多样的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营造的是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这就要求文学语言必须含蓄蕴藉,言简而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唐代刘知几讲:“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6]这段话正可以视为是对文学语言含蓄性的解说。

文学语言的含蓄性,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从语言的意义层面来说,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两个层面。普通语言主要传递的是表层意义,而文学语言传达的重点则是深层意义。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文学作品的艺术容量得到有效扩充,并给读者预留出广阔的想象、思考空间和充分的咀嚼、品味余地。

③ 情感性。文学创作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灌注着作家丰富而复杂的审美情感。与此相适应,文学语言也必须要具有情感色彩、情感力量。只有情感性的语言,才与文学的特征相适应,才能真切地传达出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情感体验。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决定着文学语言的情感基调,即所谓 “言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与泣共”。也就是说,文学语言的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的感情色彩,是依据文学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来确立的。

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是从不同角度对文学语言提出的基本要求。它们显示出同一事物在不同方面的特性,共同体现了文学语言与普通日常语言之间的主要区别,也共同构成了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特征。

22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