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设计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教学资料 > 班会设计 >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简述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简述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 admin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内容提要:

在路遥的小说创作中,现实激情与理性智慧之间两极共构的张力和平衡是其小说创作审美心理机制的核心所在。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路遥把文学创作、生命体验和人生哲学三元并立的意义单元经审美心理机制转换为三位一体的神奇遇合,从而使其外在社会行为和内在心灵活动在文学创作中既表现出高度和谐的平衡,又产生出与众不同的张力:即一方面个体生命体验在文学创作中的投入程度和对人生哲学(信仰)的终极追求是成正比的,生命投入越大、体验越真、对人生哲学(信仰)所关涉的伦理道德即对善的要求就越能可靠地获得,从而越能获得美感上的人性共鸣;另一方面,在现实人生中充分体验浪漫情怀,在文学创作中却表现出一种冷静超脱;在现实生活的心灵世界里,他是一位诗人,而在文学创作的人生实践中,却是一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路遥的悲剧是其个体自然生命的悲剧,却是作家个体精神生命一次真正的凯旋。

期刊名称: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 2000年07期

关 键 词:

路遥/审美心理/诗学机制

字号:大中小

在新时期我国整个作家群落中,陕西作家群确实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灵性在文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里,历史主义的史诗意识,道德主义的生活追求和神秘主义的文化倾向在新时期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中都有着或隐或显的普遍体现,这也许是源远流长的古老、厚重、博大的周秦汉唐文化遗绪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中的独特方面之一吧。毫无疑问,诞生并生活在这片钟灵土地上的作家,从建国以来的柳青、杜鹏程等到新时期的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也无疑深受其影响。在他们身上,那种恢宏壮阔的诗学气象和沉重压抑的精神苦难在其天人相生相克的深厚文化哲学意蕴背后,显示出一种张驰有度、伸缩自如的审美诗学机制。而具体在路遥身上,一方面,他确实显示了这种追求真、善、美相互统一的共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其紧紧围绕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的切入点上,又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心理和精神世界。

文学创作中有哪些基本的构思原则

创作构思原则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遵循和实践的基本准则。

文学的创作构思原则,体现着作家对文学创作艺术规律的体认和掌握。文学创作活动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人生的基础上,依据审美理想而从事的审美创造。作家从事文学创作,要深入认识体验社会生活,要实现主观情感与生活材料的艺术融合,要展开艺术想象构思形象系统,要运用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为圆满完成自身的使命,就必须自觉遵循艺术规律,自觉遵循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原则。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真实性、概括性和想象性。这些是文学创作原则的核心内容。这些充分体现艺术规律的创作原则的确立,是作家创作优秀文学作品,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必要保证。

1、真实性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实性原则至关重要。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存在的基石。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文学所描绘出来的艺术世界,应该是“使每个人看了它们,都认为是真实的”,作家“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真实。只有具备真实性的文学作品,才会生成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审美征服力,才会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获得精神上心智上的享受与教益。相反,如果作家没有真正贯彻真实的原则,使文学作品露出了虚假的尾巴,则必然会引发读者的厌恶。

2、概括性

概括性原则是文学创作的普遍原则。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作家从审美的角度对社会生活所作的能动反映。社会生活包罗万象,纷繁芜杂,变化无穷。作家面对社会生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全部生活现象事无巨细地统统纳入自己的作品。在这里,艺术的概括综合是必不可少的。文学创作的规律显示出,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概括的过程。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认和审美理想,对广泛而零散的生活材料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化合,从而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又蕴含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概括。艺术概括的要义是,将众多化为个别,将普遍化为特殊,实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各门类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概括性原则,而文学创作,更有其特殊性。与其他艺术不同,文学所使用的造型材料是语言符号。这是一种更少具物质性而更接近精神层面的造型材料。语言直接与人的精神活动相联系,作为思维的工具,它是人类社会为交流沟通而创造出的一种符号系统。 

3、想象性

想象在人类全部创造性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科学领域到艺术领域,种种奇迹的产生或许都与想象有着关联。马克思认为,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更离不开想象。

艺术想象作为一种极富创造精神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由性。艺术想象的自由性,突出体现在对客观时空局限的超越。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的想象力完全不受客观物质形态的限制,可以灵活地消解空间阻隔,自由地跨越时间距离,奔突驰骋,无拘无束。

关于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的相关问题

关于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的相关问题

(探讨)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心理学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詹姆斯有关意识流的观点,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等,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1.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精神分析心理学十分明显地影响了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始发于法国画坛的文学流派。1886年让·莫雷阿斯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主张表现自我的忧郁、愁苦和梦幻,抒发对现实丑恶和人性阴暗面的厌恶,强调用象征的方法表现“有对象引起梦幻而产生的形象”。

象征主义文学思想与创作原则,实际上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其理论依据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理论和自由联想的观点,特别是《释梦》的发表更是为象征主义文学提供了一把保护伞。

弗洛伊德学说对象征主义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点:首先,弗洛伊德强调: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它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透过它,人们可以窥到人内心的秘密。现实主义批评家抨击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表现梦幻毫无意义,因为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再现“现实”才是文学的根本任务。弗洛伊德有关梦是有意义的分析论断,正从理论上支持了象征主义,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表现“梦幻”世界。其次,象征主义和“象征”论,虽然发源于象征主义前驱波德莱尔的“对应”论,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创作理论,但是,“象征”在象征主义诗人那里尚未具备十分完善的理论体系。弗洛伊德却通过对梦的研究,第一次对象征做了系统的、周详的探讨,对象征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弗洛伊德心理学支持象征派诗人大胆地去写梦。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维尔哈伦、叶赛宁、叶芝和艾略特等等的诗歌创作便是证明。

2.对心理小说的影响

盛行于欧美的心理小说,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心理浪漫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心理现代主义。心理浪漫主义偏重于主观倾诉,小说人物多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其思想发展轨迹。心理现实主义则偏重于客观解析,作者不动声色地对小说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心理刻画。以上两类心理小说仍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其影响只是局部的仅限于描写手法方面。心理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是以现代心理学为外在动因的。它主要得力于詹姆斯的“意识流”说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这些现代心理学在根本上从创作内容到创作方法都影响了小说的发展方向。

“意识流”理论启发人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心理描写手法,如果说心理浪漫主义是主观倾诉的,心理现实主义是客观解析的,那么,意识流手法在描写人的心理世界时所采取的是按人物内心意识的流动去展现客观事物,或者说是以客观事物的呈现来展示人物的心灵。

心理现代主义小说的外在标志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因此,又称做意识流小说。它不仅表现表层意识,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表现深层意识或潜意识。

从内容上看对意识流小说的演变有过影响的,还有分析心理学派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这集中表现在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中,他们着力追求古代神话、“原始意象”和原始象征,他们在作品中通过种种隐喻进行古今联系和对比,尽力挖出一些沉积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原始的思维方式,以说明人类存在着古今相通的普遍本性。

3.对新“原罪”主题的影响

与传统文学流派中的“原罪”主题不同的是在现代派文学当中出现了新的“原罪”主题。弗洛伊德的新“原罪”说(相对于基督的旧“原罪”说而言),即有关性欲冲动、死亡本能、隐伏的恶性、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等方面的理论,为现代主义作家探索和描绘现代西方人复杂多变的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派文学创作中新的“原罪”主题的涌现,正是弗洛伊德新“原罪”说的影响的结果。

现代派文学中的“原罪”主题,在卡夫卡一系列作品中反复出现。卡夫卡作品主要通过揭示隐藏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惧父情结”,来显示这种“原罪”主题。“惧父情结”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但只侧重其“惧父”的一面,而没有“恋母”的一面。“惧父情结”是常年做弱者所形成的情结,它“自卑感”有余,“补偿作用”不足,更谈不上什么抗争了。在他被称为《孤独三步曲》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中主人公全是在敌对环境里苦苦挣扎的孤独的人物,他们都是虽有怨怒而又逆来顺受的弱者,他们总是自怨自艾,处于莫大精神痛苦之中。他的短篇小说也大多表现这一类小人物“孤独的体验和被排斥的悲怆”,他们处在一种身不由己的处境中,备受凌辱,只能任人摆布,又总是为自己没有勇气、没有力量、无能为力而深感内疚。比如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判决》中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把自己订婚的事告诉他那位“魁伟”的父亲,竞招致其父的横暴无理的责骂;最后他接受其父亲叫他投河淹死的命令,奔向河边,说了声“亲爱的父母亲,我可一直是爱着你们的”,便跳河自沉溺亡了。卡夫卡的另一个短篇小说《变形记》,也是表现父权的不可动摇和惧父情结的。

发端于欧洲的现代派文学的“原罪”主题小说首先波及到了美洲。在美国作家奥尔尼的作品中主要是通过人物内心的“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加以表现的。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处于恐惧和灭亡中的人被某种“原罪”感纠缠,痛苦不堪,互相折磨。在“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之类“原罪”幽灵的蛊惑下,人物自觉意志往往不起作用,像在噩梦中一样,总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向灾难和毁灭。在《榆树下之恋》一剧中,作家所展现的伊本与继母爱碧之间的爱情悲剧,正与伊本的“恋母情结”有关。在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下,热衷于表现这种“原罪”主题的,还有美国作家西德尼.霍华德、赫尔曼‘里塞、皮兰德娄等。

4.对文学中反理性倾向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领域内激起了对理性精神的公开的、激烈异常的全面挑战。超现实主义文学便是这一反理性文学潮流中的代表。无意识与梦的见解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所谓“超现实”就是“超理性”。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意识之所以“超过”理性的认识,其原因是,第一,无意识是心灵的本质,而理性仅仅是意识的表层。第二,无意识的本领要比简单的、直线的理性思维大得多,它能产生“既令人惊奇又令人迷惑不解的结果”。超现实主义所以称为超理性、超现实就是因为它认为无意识高于理性,无意识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自我的秘密”,是心灵活动最真实的过程,是创作的最为可靠的源泉。而要表现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最好是描写梦幻世界。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作品中充满着恍惚离奇的梦境。这种梦境效果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一是忠实地记录梦境,使用的语言也是梦幻式的;二是“造梦”,主要通过意象的“随意并置”和“随意转换”两种手法。前者把若干个本来毫无意义的意象随便串连在一起,比如加斯可尼在《这形象》一诗中把“飞机”的意象与“咸肉片”、“猪油”、“文件夹”、“黄蜂”等意象组接起来;后者把一个或几个意象随意地转换成另一些毫无联系的意象。比如美国诗人查尔斯·福特在一首有名的八行短诗里,把正月里的天空转变为一只臂膀,一个小偷,一张很大的脸,把太阳变成伤口、珠宝、时差、眼睛、露滴、泪珠,把白天转化为一份赠品、一首诗、一匹畏缩地慢行着的马。

5.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受心理分析学说影响已是几次起伏。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和厨川白村的生命力论以及他们的文学思想由西欧和日本传人中国。周作人、章士钊、潘光旦等人用于文学批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试图应用于理论研究及小说创作实践。当时由于“革命文学”的提倡,心理学派追求表现性意识的表法,一度为作家们摒弃。

30年代作家们再次借鉴西方文学表现技巧时,心理分析手法又为施蛰存等作家所应用。鲁迅写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山》,写到“站在女娲两腿之间向上看”,也只一笔带过,并决心以后不再写这样的小说了。小说《肥皂》也是从潜意识出发,描写四铭对街头女丐的贪欲。20至30年代,心理学派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是性心理及其他变态心理描写。

由于那时中国正处于残酷复杂的年代,受影响的几个作家通过创作实践感到这些表现方法难以反映当时社会政治风貌,也不符合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

施蛰存是30年代以心理学派理论指导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他写过《花梦》、《梅雨之夕》等小说,都是以好色之徒为题材的。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量被翻译出版,文艺心理学在中国重新受到重视。因此,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艺心理学也就势在必行。

就现代心理学对目前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说,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倡文学表现心灵与干预灵魂。“文学是人学”的重新提出,文学界充分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作家精神创造和心灵活动的结晶,再现现实与表现心灵应该是统一的,文学更要重视表现人的心灵,传达情感。

作家王蒙、高晓声从文学本身特性出发,认为文学的职能最重要的是干预灵魂。其次,心理小说的拓展,心态小说、意识流式小说的崛起。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邓刚的《迷人的海》、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都表现了浓厚而深沉、亢奋而激越的情调,使现实主义心理小说在表现人的心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心态小说。

心态小说把现实主义的题旨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把人物心理意识与外部社会现实有机糅合起来,深入展示人的心灵世界。

再次,关注爱情和性心理描写。性问题在人类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性心理也被看作是当代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张贤亮的《土牢情话》、《灵与肉》、《绿化树》所以受读者赞赏,乔安萍、李秀兰、马缨花一组女性形象使读者感到审美愉悦,都与其“才子淑女”式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分不开的。性心理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与美学的情感,具有社会性。因此也要防止把性问题归结为生物本能,忽视其社会制约性的错误倾向,防止庸俗低级、描写的污秽作品产生。

最后,注重技巧,促进了文学体裁、形式、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王蒙的《蝴蝶》、《风筝飘带》等作品,就是采取意识流时空变幻交叉的各种心理表现手法来结构作品的。随着心理描写的拓展,当代作家还创造性地使各种文学体裁交叉渗透、融合形成带有综合特点的文学样式,如诗体小说、散文化抒情小说等,这些小说由重叙事的传统而变为以抒情为主导的小说样式,从作品内容到艺术结构,从表现手段到语言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1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