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 龙的作
推荐文章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刘勰。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间。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总论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五篇,明确提出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是全书的“文之枢纽”。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其中前十篇是论有韵之文,后十篇是叙无韵之笔。
艺术特点
作为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著作,《文心雕龙》的论述语言颇具特色,首先便是语言精练,论述深刻。
作者不论是在阐述相关的文学理论还是在梳理不同文体的流派时,都善于运用十分精简的语言进行论述,以便将深刻难懂的理论或复杂的流变过程以简明清晰的笔法呈现出来,易于理解。与此同时,又能做到笔法虽简却论述深刻,也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将文学理论解释得深刻到位,而非简单地流于表面。
《文心雕龙》本身也是一部独立成书的优秀文学著作,不仅体现在涉及文学创作的篇章中极具价值的独创性观点,也体现在论述语言上。
其论述语言对仗严格,声律工整,体现出极高的文学性。刘勰擅长使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进行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论述,具体体现在《文心雕龙》的篇章中存在大量的骈文语句,辞藻华丽,读来朗朗上口。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501—502)间。
《文心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学论著,由于书中所论多涉及文学创作,故现代学者又多视之为现存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撰写的综合性的文学批评专著。作为一部体大思精之作,它既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学创作的经验,又继承和发扬了前人文学理论的丰富遗产,在文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刘勰(约465—约532),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时称南东莞,今江苏镇江)。早年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
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昭明太子)所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南朝刘勰。该书成书于齐代,书名是“文章写作精义”的意思。全书共五十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以《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为总论,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最后一篇《序志》是自序,介绍了写作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的结构。
文本价值
各个部分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呼应配合。基本思想在各部分表现得非常明确,构成了全书相当完整的体系。所以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称赞这本书“笼罩群言”,“体大而思精”。它总结了南朝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的新纪元。
即使在今天,其中不少精深之见,仍然很值得重视。但由于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过于尊崇儒家经典,书中难免有一些局限之处。今人范文澜有《文心雕龙校注》最详瞻,1951年中华书局出版(上下册)。另有周振甫选译三十五篇,分上编十篇,下编二十五篇,亦可参考。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寓意用一颗文人的心写书,写一本巨作,文人眼里的书就像木匠手里的雕刻,雕龙是寓意杰作。《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 8ujt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什么?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文心雕龙》约写成在齐末(501年左右)。全书10卷、50篇。分上、下编,37000多字。
前25篇除《原道》、《宗经》等5篇为总论外,其他如《明诗》、《诠赋》等20篇主要是阐明各类文体的特点及其发展概况。
后25篇中, 《神思》、 《风骨》等篇为创作论,《知音》、《才略》等篇为批评论,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创作的目的和部署意图。
学术价值
全书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艺术构思、结构安排、文学语言、声律技巧等方面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尤注重批评家的学习修养;还提出了对历代文风继承变革关系的探讨。
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推向了新阶段,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巨著。但强调“徵圣”、“宗经”,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在论及丽辞、用事、声律等问题时,也未能摆脱当时形式主义文风的影响;轻视民歌、小说,对一些作家评价不当。如对陶渊明一字不提,是其明显的缺点。注本以范文澜注最详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