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文

5U文学网 > 美文 > 原创美文 > 乡土中国文学评论作文,乡土中国 文学评论

乡土中国文学评论作文,乡土中国 文学评论

| admin

写一篇以“乡土中国”为话题的作文,字数800~1000,很急,大家帮帮忙!!!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小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以走进乡土中国解答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

费孝通先生在序言里就直接说了,他写《乡土中国》的目的就是介绍“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并且他从实际出发,介绍了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知道、人情、礼俗血缘、道德等的特点,让读者从实际中理解了乡土人们的内心世界。

费老在第一章就提出了乡下人的“土气”,乡下人向土地讨生活,和土地分不开,以农为生的人们,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也就是论语说的“生于斯,死于斯”。并且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在城里绝对看不到这样的现象,这个是“土气”特色,也是一种习俗。

接下来费老又讲了文字下乡,他说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讲究文法、艺术,但是在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中是没有必要的,有着空间和时间上的阻隔,在乡土社会中,他们有着自己的“行话”有着“无言胜似有言”效果,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乡土社会的本质。并且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

费老也讲到了差序格局在中西方的对比中,西洋的格局是团体,就像捆火柴一样绑在一起,而中国则是家庭,就好比丢了一块石头在水里,荡出一层一层的波纹,具有伸缩的能力,有着“人情冷热、攀关系、讲交情”的特点,而西洋的就是权力问题,作者说人何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作者还讲了家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的内容,我觉得这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导致的,我们的奉行的是儒家文化,讲的是“和气、礼治”,人情世俗的常态。

最后作者还讲到了血缘与地缘、欲望和需要、名实的分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但是在乡土社会中变迁的速率是很慢的。

这本书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叙述,很容易让读者了解,并且也举了许多事例,很贴近人们的生活,容易接受。

乡土性的利弊

篇一: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文】

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要了解日本文化很多人会去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而要了解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则离不开这本《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老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内容整理出来的书,37年后的1984年由三联书店重刊。主要依据当时乡土社会的人际生存现状、社会结构、交往方式等,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完成。该书中的乡土中国,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各种元素,再看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可以发现费老的很多说法如今仍然拥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文中开篇就指明了乡土社会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乡土性,这也是整篇文章的基础。正是在乡土性的基础之上,作者延伸开来得出了很多结论。乡村社会的乡土性导致了不流动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乡土社会的特性:礼俗社会,文字的相对不重要性,差序格局,无讼无政,家族的基本结构,血缘社会等等。整篇文章是一种横向思维的视野,将乡土社会不同部分的不同特性以此剖析。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费老笔下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这个圈子具有伸缩能力,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能放就放,能伸能缩。这是自我主义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国小农意识、自私自利产生的另一种诠释方式。中国人在国际友人眼中永远顶着“自私”的帽子,没有集体、国家意识,永远想着自己及小家的利益。因此他们只扫自家房前雪,他们为一己之利损害大家的利益,他们目光短促、心胸狭隘,他们不顾天下苍生只顾自己安乐。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看客,这些看客在鲁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现,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落后的群众,居处在偏僻、闭塞、愚昧、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的毒化和侵蚀,已积淀在他们的精神骨髓中,并在他们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觉地表现出来,于是他们愚昧、麻木、无聊、庸俗,于是他们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严重痼疾甚至于人类某些弱点,即安于命运,麻木顺从,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征。

不仅以前的文人在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当下也有很多人在反思。昨天和同学看完了姜文的《让子弹飞》,这是一部很多人期待已久的影片。姜文一改以前怀旧、缓慢、意识流的风格,在这部新片中注入了很多反讽、黑色幽默的东西,使得商业大片的背后也有很多让人反思的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国民愚昧自私的劣根性。费老先生在开篇就意识到,已经有一种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逐渐产生,在这里可以称之为城市社会。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如火如荼,乡土社会确实在逐渐土崩瓦解。可尽管如此,乡土社会中的很多特性却残留了下来,并在城市化中畸形发展,这使得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基层民众都面临了很多困惑。最近“黄山门”事件愈演愈烈,复旦大学面临着严重的公关危机。事情可能不像网络舆论中所说的这么简单,但归根结底,广大网民还是在指责国民自私自利的劣根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费老先生笔下属于乡土社会的特性,在中国一流大学的学子们(所谓的知识阶层)身上出现。中国经济的崛起大家有目共睹,于是很多人开始称中国为“大国”,但大国绝对不能只是经济上的腾飞(中国在这方面也还需要继续努力),国家软实力、国民文化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风范和气派,而如今中国依旧充斥着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整个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乡下人进城穿了套西装,脚下却依旧是双解放鞋,显得不伦不类。

《乡土中国》后半部分主要剖析了皇权、官僚、绅士的关系。皇权拥有至上的权力,是天下的拥有者;官僚并非天子的家门,并不和皇上分享政权,他们不过是臣仆、是行政机构;而绅士是退任的官员或官员的亲戚,他们没有权力但是有势力,他们在官僚机构的庇佑下虎虎生威。绅士是士,官僚是大夫。士大夫联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层次,就是到现在还是如此。只不过名称有变而已,“士”变成了政府官员,“绅士”则变成了“官二代们”。官二代文化或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情、礼俗而非法治为基础的传统也为官二代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异常火爆,这是个很值得人们反思的现象。首先参加公务员考试人员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秉着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公仆的目的从政的,大多数的人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在得到官僚体制的特殊庇佑。当然每个人都是要生存的,有一定程度上追求物质无可厚非。但官员是特殊的职位,他有一定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间接领导者。当一个社会上的官员都没有了责任心而沦为物质的奴隶时,这个世界是可怕的。其次,相比公务员固定的收入外,大家更加看重整个官僚体制的庇护作用。这是社会另一种形式的沦落。如今官员与官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相互保护的体系,各种有需求保护自己的势力都在向官员靠拢,商人表现的尤其明显。于是出现了,出现了。

关于人与环境的和谐的文学作品

聆听自然

清澈,明亮的小溪缓缓地流向山的深处,婉转、欢快的叫声直冲那云霄深处,活泼、热烈的瀑布欢快地跃入潭水深处……这一幅幅的美景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就如一位画家,他自如地挥洒手中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人间奇景;大自然又如一位钢琴家,他尽情地敲击手中的琴键,弹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旋律;大自然又如一位魔法师,他尽情地发挥无限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绿色?红色?黄色?紫色?……不,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

然而大自然这位画家总是偏爱于绿色,绿色代表着永恒,象征着和平与永恒。大自然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携带有绿色的基因,然而正是这些基因造就了如今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同时已孕育着人类这一伟大的智慧生命。大自然这位画家自如地调弄手中其它颜色的油墨来点缀美化这大千世界,红色、黄色等颜色代表繁荣与昌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颜色基因,大自然才呈现出如今的五彩缤纷与色彩斑斓。

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那么什么是它生命的真谛呢?

"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驼走大漠"这一派和谐的景象不正透露出大自然生命的真谛吗?

当你从地上拾起一片火红的枫叶时,你能感受到它的热烈与悲壮吗?那火红的枫叶恰似向你倾吐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它教给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透过那一片火红的枫叶,你能否感受到大自然的热烈与无畏呢?

你聆听过大自然的声音吗?那淙淙的流水淌过那蜿蜒绵亘的小溪的声音;那云雀直冲云霄的鸣叫声;那雄鹰振翅搏击长空的声音,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你将更深一层地理解大自然地深邃与神秘。

当你将脚丫伸入清澈的溪流中,当你在森林中尽情沐浴着清新的阳光,此时此刻的你已经与大自然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你能不有所感悟吗?

聆听自然,感悟自然。

所谓“小区”不过是镇上原先的一个小学,“和谐小区”的名字是一位老师无意中取的。

在麦熟的季节,我们一共十八户陆续的搬到这里。环境还可以,大街北侧一个门洞,往里走十米就豁然开朗,这里是原先学校的操场。有点象《桃花源记》中入口的味道,不过没有桃花,有的是红砖涌路两侧几棵多年的垂柳。涌路的尽头是校区的大门,俩门柱的的顶端各有一个排球大小的柱灯,遥想当年可曾照亮多少学子的求学之路。大门一侧是一个小门,供人少时通行。再往后是几排整齐的教室和办公室,现在已改成了职工宿舍。镇上的领导很体贴我们,在各宿舍门口都新安了自来水管、拖布池和几条整齐的盖板下水道。

对我们的新家我是有感情的,因为这里还是我的母校。毕业以后我和同学们相约来过几次,来怀念我们那段美好的时光。教室前的涌路还在,垂柳还在,花池也在,原先的欢声笑语记忆犹新,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新住户们以抓阄的方式是排了个一、二、三,我家东挨着宽阔的红砖涌路,门前是条略窄的石板路,路旁有两颗国槐,大的如碗口,小的如小儿的手臂,她们紧紧的依偎在一起,亲像一对母子。树底下摆了张小石桌,仅可供四个人吃饭、打牌或乘凉。石桌旁是一只抬头凝望的小鹿,儿子时常在上面玩耍。蝉的幼虫可能因为它会变的缘故我们这里叫它 “神仙”,爬到这两棵树上的”神仙”却出奇的多,这成了我家一个意外的惊喜。最高兴的是六岁的儿子,他每天晚上打着手灯在树上总能找到几个,有时小鹿的腿上和小石桌旁边也能找到。于是每隔三两天石桌上就能 端上一盘最新鲜的美味了。小石桌紧挨着一片两张见方的花园,搬来后就种了几样青菜,不为多少收成,只为平常也活动活动。人勤地不懒,竟陆续的有了收入。吃着自己种的东西,那个惬意要比吃烧鸡烤鹅更要可口香甜。

我们这里的住户大多都在镇上上班,原先都认识,现在成了邻居,就觉得份外亲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小学校长——×老师,再过几年他就退休了,可是思想一点也不比我们小年轻的落后。每次他在家总是主动和我们打招呼,不是要我们聊聊就是约我们饭后打上把牌。原先我们去了还有点儿拘束,久而久之,他家门前成了我们的小据点。打牌一般是够级,他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记牌很准,赢了牌高兴,他也大呼小叫的,兴奋得与他的年龄和身份不符。

由于我们住户之间没有院墙,邻居间见面就方便的多,这给女人们闲聊提供了机会。女人们的话长,只要开了头没有要紧的事很难刹住,不光刹不住,聊到精彩处说不定哪一个端着饭碗跑出来,生怕错过听八卦新闻的机会。最方便的是孩子们,一个孩子起早了必定找他的玩伴,常常大人们还没起床,孩子们已经在外面叽叽喳喳热闹的如鸟群了。谁家做了好吃的就左邻右舍的送,这时小家伙的嘴最乖,叔叔婶婶的叫个不停。各自菜园收成也相互的送,投桃报李,家家户户的应时青菜就全有了。

晚上乘凉的时候我们这里最热闹。孩子们做完作业在涌路边的路灯下尽情玩耍,大人们则拿出马扎子围坐在一起聊天。家长里短,单位轶事,领导升迁,国际形势无所不有,精彩处发出阵阵的笑声。路灯下的牌桌是每晚必不可少的,再有闲人时还可观战,不时为她所关注那家提醒一二。暑意渐退,夜色深沉,才相约散去。

年底 ,邻居们有一次小聚,发起人是×老师。大家围在一个圆桌旁,×老师坐在中间,气氛很好,极像一个和睦大家庭。他说上班近三十年了,向我们这里的关系这么融洽的很少。现在上边提倡社会和谐,我们这里简直就是和谐小区。“对,对,对,”他的话引起了共鸣,我们建议,“以后就叫和谐小区得了,你就是我们的区长”。“和谐小区”就这样诞生了。邻居们畅所欲言,尽兴而归。事后,知道有几个酒醉的,少不得挨女人们的一顿唠叨。

天有不测风云,这不又到夏天就出了一件事,打破了我们小区的平静。一天天刚擦黑,我们几个人正围在一起打牌,住在小区东北角的×哥急急的跑来,说有贼。我们立刻散了,找了点家伙去堵截。贼受了惊身上却不知什么原因受了伤,我们顺着血迹找到门洞前,血迹却又转了回来,我们知道贼并没有走就四下寻找。不久,110的干警接到报警来到这里,详细问过经过和细节,又搜查了一遍,竟奇迹般的没有找到。事隔几天,警方从邻县的医院里找到了那个人,市里的电视台也做了一期叫《案发现场》节目,讲了事情的经过和处理结果。我们的小区出了名,我们也更加团结。

现在我家搬到了县城里居住,小区是正规小区,邻居间却少有往来,偶尔在楼道照个面,也是白眼相对,点一下头算作问候,并不想多说一个字。空闲时无缘无故的常想起和谐小区的老邻居们 ,怀念那段充满人情味的生活。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是地球的骄子她给予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离开她我们一刻也无法生存下去然而,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正不自觉地步入掠夺性资源利用和破坏性生产的误区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是地球的骄子。她给予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离开她我们一刻也无法生存下去。然而,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正不自觉地步入掠夺性资源利用和破坏性生产的误区。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一方面,工业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湖海,天空到处弥漫着黑色的烟尘,堆积如山的垃圾。另一方面,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漠化,气候变异,酸雨成灾,旱涝肆虐,生态灾难频繁,水资源和自然资源逐渐枯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环境不断恶化所带来的严峻威胁,地球及其居民好象进入了一个高风险地带。警钟早已敲响,但是,人类对于环境恶化进程的遏止仍显得过于苍白无力。

美好的地球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每当我们的自身利益与环境利益相互矛盾时,人类总是只顾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而环境利益却被我们远远地抛在脑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卫生”而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为此付出的代价森林被毁,水土大量流失,生态失衡;为了获取看似贵重的毛皮、虎骨,满足渺小的口腹之欲,有人甘冒违法的风险,疯狂地捕杀野生动物……据统计,人类工业化发展的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升级和其它人类活动的增加,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要快一千倍之多。如果人类再不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的后代将会见不到除人类之外的其它生物,甚至将可能无法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人类也将面临灭绝。这决不是危言耸听。面对着我们一手造成的恶果,面对着逝去了的、将要逝去的,以及那些在人类的屠刀下呻吟的生命,我们——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该怎么办……

警钟已经长鸣!环境需要我们保护,家园需要我们建设。我们每个人可以做许多事情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如回收废旧电池,节约水电,不吃口香糖,不乱扔杂物,不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筷子,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到城镇乡村开展以“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大规模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人类生活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环境。

大自然与我们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地球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天蓝地绿,山川秀美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理想。为了把我们的绿色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天地,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我们的地球,也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吧!

留给明天一个纯净的世界

应该说,我们当前所处的世界很不如人意——

天空中,浓烟滚滚,那是伊拉克的油库被炸在燃烧;沙尘漫漫,那是大西北的沙漠东移的征兆;酸雨绵绵,那是化工厂的废气凝成的灾难;毒气丝丝,那是大西南的氯气罐泄漏的后果……

高山上,茂密的树林被成片地砍伐,珍稀的动物被接连地杀戮,林中的飞鸟失去了生存的天堂,大量的泥石携洪水而肆虐……

江海里,漂浮着白色的泡沫,那是从化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漂浮着黑色的油腻,那是从失事的油轮里漏出的原油;漂浮着零星的白点,那是被毒死的鱼儿翻着的肚皮;漂浮着赤色的小生命,那是一种被称作“赤潮”的海上自然灾害……

人世间,充斥着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泛滥着假烟、假酒甚至假药和假奶粉,遍布着黄色的罗网和温柔的陷阱。填塞耳朵的是官员腐败的接二连三的丑闻,扑眼而来的是黑社会势力的巧取豪夺和横行霸道,挂在嘴边的是不堪入耳的粗俗和打情骂俏……

难道,难道我们要把这样一个污浊的世界留给明天?

不,绝不是!

我们要留给明天一个纯净的世界。

首先,它应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样,“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次,它应像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的那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再次,它应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的那样,“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最后,它应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写的那样,“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将古人的理想,在明天变为现实,这是我们留给明天的最好的礼物。

回答者: jl5708 - 中校 十二级 2009-11-11 09:47

一,关于“京派”

把“京派”和“海派”当作不同的文学流派,是后来文学史家的研究工作。不过因为这两派所涉及的作家群的范围都比较大,各自的情况又都很复杂,不同于其他有结社有纲领而且倾向鲜明的派别,所以有些论者对于把“京派”看作流派,仍持谨慎的态度。但学术界多数意见还是认为,“京派”是大致可以视为一种流派的。

通常认为所谓“京派”,是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要注意这个定义带有的时间和地域性,也有政治倾向性。这一文学派系的“命名”跟三十年代初发生于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直接相关,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1一文,批评了那些主要在上海的新派的作家,指责他们对创作缺乏尊严感,有“玩票白相”的习气。稍后在《论海派》2一文中,他对上海某些文人作风提出了更为尖锐的批评,以轻蔑的口气指责他们是“名士才情”加上“商业竟卖”,并且把“旧礼拜六派”和所谓“感情主义的左倾”,统统都捆在一起,斥为“妨碍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海派”。与此同时,沈从文又标榜北京作家的“诚实与质朴”,主张要张扬文坛正气,破除“海派”的歪风。沈从文的批评大致代表了北方一些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他们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左翼文学、时髦的现代派文学以及流行的商业化文学,都相当反感,而力图与此拉开距离,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上海的作家自然也有反驳。曾经追求过革命文艺,后来又倾向文学价值独立的苏汶,在《文人在上海》一文中就指出,所谓“上海气”其实就是现代的都市气,是现代机械文明传播的产物,相信必将还产生更广的影响。应当说,沈从文对所谓“海派”浮泛作风的批评不无中肯,但也有他的偏狭。所以后来鲁迅属文《“京派”与“海派”》,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3鲁迅似乎在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人“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

其实所谓“京”“海”之争,不甚明了,多少也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在里边。不过,论争除了显现文学观上的不同,也确实反映出当时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别。近些年来有关上海和北京文化的比较研究多了起来,大家有兴趣可以找这些论文看看,也许对于了解“京派”和“海派”不同文化品格的形成是有帮助的。在三十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已经从北京转到上海 。上海是中国现代的大都市、大商 ,西方文化和革命思潮的影响特别大,整个文化氛围包括文坛的状况,比起北京和其他地区来,要更显得开放、求新、多变,但商业色彩也比较浓。上海文坛很复杂,既有典型的商业化的流行文学、堕落的文学,有新感觉派之类前卫的文学,有张爱玲这样很传统又很现代的文学,更有富于使命感而深受青年倾赖的左翼文学。所以,以“海派”来笼统地涵括上海文坛,并不大合适。相对而言,“京派”作家群的文学旨趣互相较为接近。由于五四的高潮早已过去,大批作家南下上海等地,三十年代的北京文坛变得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古都,又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文化的积淀深厚,有比较宽容豁达的风气。那些主要在北京天津的大学任教或上学的一批作家,可能也是因为远离了时代的中心,写作心态一般都比较雍容、恬静和扎实,在文化取向上较少商业的或党派的味道,却也比较守成和稳健。近年来有些论者认为当年的“京”“海”之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三十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体现。这也提出了一种分析的视角,值得探讨。总的来说,“京派”创作群体的基本倾向是自觉地区别于当时左翼文学,又有意与各种商业化和流行的文学保持距离的作家;他们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却又不免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从创作实践来看,“京派”以小说最显实绩,除了大作家沈从文,还有一个具有相当活力的创作阵容:有以田园牧歌风格著称的废名,擅写诗意小说的芦焚,给创作以深入的审美理论阐析的朱光潜,以及凌叔华、萧乾、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等。“京派”作家群虽然没有结社,但“学院派”的沙龙活动频繁,办同人刊物是他们主要的文学生存方式。如《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以及《骆驼草》、《文学月刊》和《水星》等等,都是“京派” 活跃的园地。这个流派作家都是很自由的,各自的写作路线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创作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有相对的一致性,那就是政治意识的淡化与艺术独立意识的增强,具体一点来说,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流派的共性:

(一)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出于对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品性的不满,“京派”作家试图避开时代大潮面前的政治选择,而转向以文化观照和表现最普通的中国人生。他们对现代工业文明侵入之后的乡土中国的变化怀着矛盾的心态,在表现道德沦丧的同时,格外注意以传统的和民间的道德重新厘定现实人生。强调与都市文明相对立的理想化的宗法制农耕文明生活,使他们的创作多带怀旧色调和平民性,对原始、质朴的乡风民俗和平凡的人生方式取认同态度,热中于发掘人情、人性的美好,并让这些美好与保守的文化和传统秩序融为一体,在返朴归真的文学世界中来实现文化的复苏与救世。若从“生活在别处”的审美意义上讲,“京派”这种恋旧的文学模式容易产生艺术效果,何况其中还有文化批判和审视的价值。“京派”作家写尽了人生之“常”与“变”,但多是由“常”看“变”,实际上是在时代变革之外寻求自足。这样看来,“京派”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格是比较复杂的,其长处和缺失往往是二而一的,应当仔细分析,不可笼统评判。

(二)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这跟“京派”作家多取普通的题材与平和的写作目标是有关的。他们乐于追寻过去,从平凡的人生命运中细加品味,挖掘其中的诗意,寄托一定的文化理想。这就需要沉淀生活,节制感情,除尽火气,以诚实、宽厚的心态来创作。当然,如前所述,“京派”远离商品化和都市化的文化追求,也决定了这些作家写作的从容笃实,他们的小说往往达到一种和谐、 圆融、静美的境地。在当今相对平和的年代,象“京派”这样一类作品似乎更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作家注重文学功力,在各种小说的文体上都有创新和推进。当他们以“乡土中国”的眼光审视都市生活时,常写世态批评的讽刺小说,而描写乡土人生时,则大大发展了抒情体小说。“京派”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这方面他们有突出的贡献。不同的作家自然有不同的情味,但他们比较共同追求的是文体风格趋向的生活化,通过作家人生体验的融入、散文化的结构和笔调,以及牧歌情调或地域文化气氛的营造,等等,将对乡土经验的眷恋和传统回归的渴望,用极具诗意的体式来加以表现。“京派”小说家有形式感,讲求“文章之美”,作品比较有可读性。

这三点当然只是作为“京派”一般特征的概括。具体到某个作家,还应当结合其创作来细加体味和分析。在重点讲述沈从文之前,我们不妨再提示几位也很有代表性的作家,以加深大家对“京派”的了解。

首先一位是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1929年在北大英文系任教时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代表作还有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桥》等。他堪称京派小说的鼻祖,连沈从文都受他的影响。废名作品的特别之处,是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的营造。不仅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人情之美,尤其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读废名的小说尤其应当注意其独特的文体。他所写的是“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有时他在试图用做古诗绝句的韵味来结构现代的小说。阅读时可以多体味其如何通过文体的交汇产生出“诗化小说”的特殊效果。废名的作品并不容易读,里边总有某种玄学意味,又有“理趣”和“禅趣”,阅读时只有放慢速度,才能漫漫体会那有意为之的“涩味”的境界,看作家如何将艺术和哲学两相调和。

第二位值得这里提到的是萧乾,北京的蒙古族后裔,是“京派”后起的作家,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驻英记者。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和中篇《梦之谷》。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写童年生活,从“童年视角”出发,以一个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充斥于他的作品中的苍凉感是强烈的,又是清澈而健朗的。《梦之谷》是他经历的写照,极具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雅丽清新,重直觉的把握。

第三位是芦焚,笔名师陀,有《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等小说集。他在作品中是一个滞留城市却未能忘情于乡村出身的叙述者,写作总是突出自己的乡村文化背景,以场景的展现见长,具有悲哀的抒情气质。无论写景写人,都缭绕着诗意,你读着读着,不觉间就会被那自然界的荒凉与人事的辛酸所打动,北方农村衰败图景中的悲凉之气会给人极深的印象。读芦焚还当体会他如何将抒情、讽刺和象征掺和,在奇幻神秘气氛中制造某种可以引发联想的寓意。

另外,若要对“京派”的文学倾向和价值追求有更清晰的了解,最好还读一读这一派的代表性美学家和评论家朱光潜的论著。

“京派”其他一些作家也都有各自的艺术个性,但最重要的还是大作家沈从文。

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悖论,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也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

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2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