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5U文学网 > 美文 > 经典美文 > 高考必考文言常识,高考必备文言文常识

高考必考文言常识,高考必备文言文常识

| admin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无忧考网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 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 短语 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 文章 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 方法 ,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三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四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 句子 。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 文化 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 成语 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 俚语 、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常识有哪些?

 一、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二、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三、其他常用词语(常考点)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回答或对话。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官司,案件,监牢。

(17)白:告诉。

(18)与:赞扬。

(19)多:赞扬。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4)按:追究,考察,调查。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26)令:美好,县令。

(27)执:捉拿。

(28)竟:结束,完。

(29)坐:因……而犯罪,因为。

(30)寻:不久。

(31)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32)造:造访。

(33)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34)弑:子杀父,臣杀君。

(35)用:财用,因为。

(36)典:主持。

高考语文课文有哪些文言文知识重点

导语:“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六字法,可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六个字是: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如: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译文则为: “(曹刿)问(庄公): ‘凭借什么作战?’”

三、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例如: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陆离”是修饰“长铗”的, “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如: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室谪守巴堕郡。 (《岳阳楼记》)

②山东豪杰逆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句中画横线的词照录不译。

六、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高考语文课文有哪些文言文知识重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课文重点分析案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 )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 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五、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七、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八、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九、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2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