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教学资料 > 教案模板 >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 发昌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更加了解,需要编写教案进行活动教学。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2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18页—19页,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

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1:“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1、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七、板书设计

一、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4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__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板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6

导入新课

“结合史料(课本)能总结出“开元之治”原因者,将获得大唐开元盛世游的机会。”

什么是开元之治?

武则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动荡,唐玄宗励精图治,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历称之为“开元之治”。

开元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

出示唐玄宗画像

提起唐玄宗,同学们能翻译出这句话吗?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

(因为唐玄宗少年时在老百姓中间生活过,经历了很多磨难,所以刚即位时,很懂得体谅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务,都亲自办理)

由此导入新课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讲授新课

为了开创繁荣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开元之治):

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视;

③崇尚节俭,命人烧毁珠玉锦绣,表示的决心。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经济上⑴农业:

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优点。(省力;翻土块,相当完善。)

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听讲理解形成认识: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

观看”开元盛世’从西域引进的蔬菜品种、陆羽《茶经》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开元盛世’农业特点

①兴修工程;

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种增多、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

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商业方面:

观看长安平面图,引导学生了解”开元盛世’商业特点

1)明确当时唐朝繁华的都市有。

2)长安城的布局:城内分为和(长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别指和。)

3)唐代的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个的大都市

⑶手工业:

观看“唐画中身着丝绸服装的妇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导学生了解”开元盛世’手工业特点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

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邢窑和(最的)。

老师归纳:开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时期。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比较了历代盛世之后说:“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因为在唐玄宗统治中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我们已经知道在统治前期,为了取得良好的统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但是开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劳吗?哪些方面促进了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奠定的基础

3、劳动人民的创造

4、中外及各民族间的交流

课堂小结: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新气象

2、手工业的成就

3、商业城市的发展

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练”及“活动与探究”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20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