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工作随笔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每一次的教学工作结束,教师都会把自己的感想写进教育随笔。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随笔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的教学工作随笔篇1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能够体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活力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日,让我们一齐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我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资料。”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我。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资料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期望把自我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进取,并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当是很多的实践,仅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本事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资料,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一样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我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教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我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异常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仅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所以,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梦想舞台。
教师的教学工作随笔篇2
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教师恰到好处点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时间分配拿捏到位,课堂教学有效且高效等等。当我们的课堂用条条杠杠去维系,用分分秒秒去评价时,“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否就显得无从说起了呢?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标准,但总觉得对于语文课堂来讲,“有效”如何来定位?如何来表述?应当有关乎于心灵深处的东西。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应当是有效率的,也应当是有灵魂的。”
今日在阶梯教室聆听肖川教授的讲座时,“真诚”、“深刻”、“丰富”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闪烁着光亮跃入了眼帘。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没有高屋建瓴的阐述,一改犀利的笔锋,肖川教授用平和的言语,细腻地点评着闫学教师的一堂语文课。跟随着这篇文章字字句句的铺陈,我享受着一堂好课的魅力。
“真诚”,一个富有温度的词语。我想,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是肺腑之言,而不是虚假的“真话”。学生不会为了迎合教师的意愿,说谁都会说的套话,说违背心意的话,说所谓的`标准答案,说不会节外生枝的话,而是以一个拥有知识与经验,拥有自身信念、价值观、兴趣与需要的生命主体站在文本面前,建构自我独有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精神乐园。教师不是课堂“外在的专制者”,命令、提醒、暗示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参的解读,进行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扼杀学生主体生命感悟的教学,而是作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设计具有张力的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与学生交流阅读文本的“十分细腻的个性化的真诚的理解”。这些对话“都像是从你内心世界里流溢出来的”,如花开花落,似云卷云舒,一切都因心灵正在舒展。
“深刻”,一个关照心灵的词语。我想,“深刻”的东西往往会令学生记忆犹新。它不必须是一个启示,一段深情,一则真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它有可能是“思维的警觉”,“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情感的矛盾,甚至是价值观的颠覆,肖川教授认为只要能唤起学生“惊异感与想象力”的,就体现了教学的“深刻”。反思自我的课堂,有多少是“深刻”的?的确,思维价值不高的问题,欠缺智慧的点拨,深度不够的结语,无关痛痒的拓展,“深刻”少了根植的土壤。由于积累得不多,研读得不深,思考得不透,四十分钟变单薄了,肤浅了,偏颇了。在埋怨学生发言不够精彩,课堂氛围缺少灵动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反问一下自我:我的教学主题贴近学生吗?我的教学设计触动学生了吗?我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了吗?
“丰富”,一个感觉充实的词语。我想,至于课堂上的“丰富”,不仅仅在于数量上的多,更在于形式上的多彩,精神上的博大,“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其中”。
让我们一齐来做幸福教师吧!
教师的教学工作随笔篇3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小有差异的学生,把目光注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上完这节课后,感觉比较成功的有一下几点:
1.我在第13课《坐井观天》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一词,我把学生分成6个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刚开始,有几个同学怕,不敢参加,读书很小声,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边引导,并鼓励他们。通过引导,同学们开始由一人读,到两个读,最后到4个小组读。渐渐地终于有几个小组争着要上台表演,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大胆地分角色朗读,而且还能用不同的语气边读边做动作,读出反问句和感叹句,为了让学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我让学生把一本薄薄的作业本卷起来观看天的大小,让他们尝动手的乐趣,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来,使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对“坐井观天”一词的理解。并从中悟出道理来,知道此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学生想像力丰富,真令人惊讶呀!
2.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3.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但是,朗读训练时,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我想,这永远是我得课堂上要努力克服的一大难题。
教师的教学工作随笔篇4
开学初,拿到新作业本,孩子都会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作业,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有的孩子的作业就非常潦草,如何克服这种不良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预防法:在孩子做作业之前,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重视自己的作业。
因为孩子正上一年级,一定要从每个细节处着手,比如拿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要求,因为开错头,纠正起来很费工夫。
二、榜样法:给孩子展示优秀作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另外,当孩子作业有一定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多练字帖:孩子作业潦草,有的可能是写不好字,有的可能是性子急,马虎。字帖练习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再者,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围棋、练练毛笔字,这些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都有很大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很多,具体运用时要因人而异,灵活应变。
随笔----胡某,是个可爱的男孩,我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没想到他说得和做的是另外一套。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教师的教学工作随笔篇5
我们如果细心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自己照着读的境界。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经常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师范读,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再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我才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与知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配乐读;分角色朗读对话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的活泼的课本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松鼠和松果》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我读旁白,这样反复读了两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接着我又让学生换角色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的投入,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五、注重朗读评价
我们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的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的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与肯定。学生们在我们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