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篇1
《周长》一课是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程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对空间和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的。学习这一课的目标:
①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让学生探索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方法;
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活动情景,在具体情境中,联系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创设情景。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给小像框镶上丝带要准备多少材料,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样的问题,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对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从而自然的引出周长。这样的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地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小组合作的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3、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节课中,这位老师做的比较好。比如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知道准备多少材料,有个学生说到了“周长”一词,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周长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教师没有回避,继续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划一下;对周长的实际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问学生你认识周长吗,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这些都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比如在探究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对于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回答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当学生找到测量的方法时,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进行评价!
4、特别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许多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学活动,如课开始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例子,又如,教师让学生开展在生活中找周长的活动,开展测量活动之前,让学生说说你想测量生活中的什么?这些问题或活动的设计,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个人认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教师组织自主探究时,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中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很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测量几个图形,测量的结果如何,而忽略了每一位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是否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科学学有益的探索,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篇2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篇3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篇4
今天,听了《分类与整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怎样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的语气和蔼,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符合低段教师教学的要求。
2、开课教师设计的热身训练为学生铺设了很好地台阶,很自然的渗透了分类整理的作用,让学生潜意识的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整节课教师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板演这个环节中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练习题设计中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扑克牌的分类,教室里的人可怎样分类……。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4、注重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如强调一一对应,在统计图下写出对应的颜色或画出相对应的图等。
建议:教师的提示语应该置前:如果在小组合作前提出要求,效果会比学生已活动开始后效果好。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篇5
林老师这节课的思路清晰,主题鲜明,各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是一节成功的课。今天我作为反方代表,只能鸡蛋里挑骨头,我觉得以下几个地方还有待改进。
1、在探索新知的环节,林老师安排了握手的问题切入,先安排2人,3人握手引出握手的规则,然后问“4人握手最少要握几次”这个问题,主要探讨握手的策略。这个环节应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基本方法,学生在探讨这个方法的时候出现了两种示意图,其中一种是基本方法,也是比较简洁明了的方法,另一种在后续学习中反而起到了副作用,显然不够合理。所以我觉得在学生反馈之后,教师应加以比较,从而得出哪种示意图看起来更清楚,画起来更简单,然后从比较中,让学生潜意识地选择第二种方法画示意图。
2、在总结规律的环节中,教师的意思可能是想先总结“(总人数—1)再依次加,一直加到1”这个规律,可学生理解错了,他先回答了(5—1)的来源,此时,老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先解释(总人数—1)的问题,然后再探讨握手的规律,这样应该会更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3、从易到难,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始已经出现,因此在新课结束之后有必要总结,从而让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有所渗透。
我就说以上几点,如有不当的地方敬请指正。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篇6
课题: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课型:展示课+反馈课
授课人:高丽
地点:乔集中学八(7)班教室
过程简介:
课前每组把本组要处理的知识或题目提前写在各自黑板上,先由四个小组处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其中一个小组陈述课题,两个小组通过描点、连线、画图,画出两个不同类型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最后一个小组根据前面的图像得出了结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第二阶段是由两个小组应用所得结论,处理课本上的两个练习题
第三阶段是五个小组分别用一个题目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使学生的知识运用有了进一步提高。
第四阶段是一个小组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最后老师布置了作业。
优点:
1、整体感觉是学习过程逻辑清晰,小组分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学生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充分小老师角色非常到位,有讲有问,学生回答积极配合;
3、教师穿插点评、补充、总结、讲解,少好精;
4、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知识应用、扩展部分、总结部分。前后紧密相连,由易而难,步步推进;
5、充分体现了杜郎口模式的10+35原则、学生为主体原则、分作协作原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
建议:
1、第5组在提出如何用简单的办法画函数图像是,老师不应代为回答,动员其他学生回答,并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2、第6组有个同学在讲解不清楚,老师不应代为讲解,应动员其他学生来讲;
3、扩展的题目有点偏难过繁,拔的太高。
借鉴:
把展示课与反馈合二为一,不同组分领不同类型的任务。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案课件篇7
低段教学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要善于与学生站在一个高度,这样学生学习会快乐而轻松, 12月8日,听了王老师讲的一年级《5、4、3、2加几》一课,眼前一亮,这样的课堂正符合低段学生。
一、教师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暖融融的爱,学生的学习变成师生的轻松,快乐的交流,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教师用去花果山做客为情境,通过过河、旅游、企鹅等等故事情节的形式,将枯燥的计算变得有意义,学生的计算兴趣特别高。
三、教师抓住了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充分注重凑十法学生的理解,通过学生表达自己的算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用语言表达出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在教学中,王老师不仅顾全大局,更关注个体的学习,通过个体发言,抓住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强调,并通过再练习再提高。
四、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培养会成就学生。而一年级又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王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注意倾听,注意坐姿,注意回答问题的声音,时刻提醒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利用小组争星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学生的集体的意识和情感,在为自己争得荣誉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小组争光,这无疑又是教学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