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
校园课题活动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好的活动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活动课题,做好活动课题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篇1
一、课程资源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开发的乡土校本活动教材涵盖环境资源、乡土风情、历史传说三个部分。包括初步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搜集、分析家乡的乡土风情、历史发展、趣事趣话;完善、设计家乡的历史传说、硕果累累和美好未来。《走进走近吴宓》是我校乡土校本课程中的一个活动主题。、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二、课程类型:
乡土人文类主题探究活动课
三、课程活动内容:
1、大事年表
2、人物生平
3、爱情故事
4、人物轶事
5、主要贡献
四、课程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吴宓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如参观、访问、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查找资料、获取信息,逐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其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具体目标
1、学会一点知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改变学生以单纯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多渠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有效。
2、获得一点体验
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由于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情景的学习活动,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可能收效甚微,但是他们每经历过一次探究过程,就将获取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体验;分享合作成果的体验;用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这些体验对学生的成长,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3、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了解了吴宓的事迹和爱国精神,得到了精神、文化的熏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具体活动中体会成功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促进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树立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
难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组织形式:
力求体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原则,以五年级为单位,打破班级界、限,形成活动探究小组展开活动,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七、课程实施
(一)具体活动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1星期、课堂活动2课时、课后延伸1课时
(二)活动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活动——收集、整理资料。
指导学生围绕《走进吴宓》这一主题,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活动。分组收集有关郑成功的图片、故事、文字资料、录像等,做好活动记录,资料收集突出资料来源的多渠道和资料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师指导下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确定交流、表达形式。
2、课堂组织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活动成果。
a、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分组进行全班交流、讨论。
b、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学生分享。
c、谈谈自已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d、教师进行评价与小结。
3、活动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吴宓纪念馆。
八、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树立课程成本的观念。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
2、学校将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及班主任组成教师小队作为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有关部门专家、学生家长等作为校外辅导员。
3、要给学生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利于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个人、结对、小组、全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使用信息。
4、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九、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观念。本课程目标设置重在学生的探究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情感体验、情感的陶冶,重在学生的全员合作参与。因此在评价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1、整体评价学生:将学生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使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2、多元化评价学生: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化标准。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四结合的方式。
3、过程性地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式,即使最后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获得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活动中最基本、常用的是观察法,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结合各种标志性的图案、图章或语言来记载,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另外,还可以采用展示法(以作品形式展示自己
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篇2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弘扬学生个性发展,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了“小海浪声乐合唱”校本课程,现将本学期活动情况作一下安排:
一、活动主题:
包括学生学习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吐字、咬字及音高、节奏训练等。使他们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并自然的运用到歌曲的演唱当中。排练好每一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声音、进一步提高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
2.通过练唱中外少儿合唱歌曲,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自身素质。
3.进一步宣传我校的素质教育和精神风貌。
三、活动时间:
时间为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
四、活动地点:
一三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设计:
A训练内容:
1.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规范的训练步骤来训练学生的声音。
2.合唱姿态、舞台造型。
3.声音的训练
(1)呼吸
(2)声音位置
(3)直声训练
4.音准训练
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好的音准来源于基础训练。多声部合唱的音准训练较为复杂。
5.寻找共鸣位置扩大音域的具体措施。
(1)胸音训练
(2)头音训练
6.合唱表现的四种手段。
(1)连音练习
(2)跳音练习
(3)强而有弹性
(4)不连不跳
7.节奏训练
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示的艺术,节奏是它的组成部分和主导因素,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
8.咬字与吐字的训练
以字带声,以情带声,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传统的唱法。它讲究字清意深情自真。
六、本学期活动内容:
《花狗仔》《采茶姑娘》
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篇3
设计背景:
让学生把愉悦的心情带人科技制作课堂,必须解放学生的眼、口、手等感官。
《小风车》首先给出一个背景,是让学生由此产生对风车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风车的各部件让他们想想、看看,悟出怎样制作的技法,再写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这是培养学生做任何事都必须先想好了再做的习惯,改变那种做到哪里是哪里做不好就拆掉的坏习惯。其次,明确我们今天要制作一件风车的活动目标。再让学生看看手边的工具和材料以及向你介绍的一种制作方法,想想说说自己的制作方法,然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写出来。完成后,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评比可以根据准确、速度、美观、牢固、灵活等条件进行。把风车真正玩起来,使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给学生进一步自由。
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让学生观看更多的风车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进行创作,并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美观、更灵活。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会小风车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通过小风车的制作,培养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积极进取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师:课件一个。作品若干。
2、学生:卡纸、一次性纸杯4个,工具:小剪刀1把,胶水、木筷、牙签。
活动过程
分5个小活动进行
活动一: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1、观看一段录象,看看录象中哪些作品你最喜欢,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各种风车、电扇)
2、欣赏其他班同学的一些风车模型。
3、仔细观察,先看看这些风车是怎样装配起来的?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
4、对同学的制作提出问题。
5、思考:想拥有一架小风车吗,用什么办法?
活动二:
仔细观察、设计方案
1、在观察中发现什么问题吗?同桌说说,小组说。台前展示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或者给这些作品作作评价?
2、教师介绍一种制作方法(教师制作)
“方方正正纸一张”。请同学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稍厚的白纸(彩纸也可)。
“对角剪开四片连”。先将纸对角折好,再用剪刀剪开对角线,不要完全剪断,四片要有连接的地方。在风车的正面和反面都涂上喜欢的颜色。(如果用的是彩色纸就不必涂色了)
“每隔一角中心卷”。剪开对角线后一共有八个角,按照顺序间隔着卷四个角到中心。
“图钉钉住吹就转”。用图钉钉住卷起的四个角和纸的中心,钉在铅笔杆上,风车就做好了。用嘴吹风车的叶片或跑动就会转动。(卷好的四个角也可用浆糊粘牢)
3、将观察到的和想到的东西写在自己的“点子站”里。
4、学生设计制作(初次写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多加指导)
活动三:
巧手制作、拓展思维
1、展示已经写好的作品设计思想。
2、如果把想法变成现实,在制作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3、师、生合作做一种小风车。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开始制作。
活动四:
评价激励、保持创作热情
1、请各小组长推荐出自己小组最好的作品,上台展示,并做简单介绍。
2、学生进行作品介绍
3、玩小风车
活动五:
活动延伸、继续创新
大家做的作品老师都很满意,可我相信同学肯定还想把自己的作品做的更加漂亮、结实,刚才有的同学在议论想改进自己的作品,还有的同学想另做一个更难、更漂亮的呢。这很好!那么就请你在家里或课外把它完成,我们在下次科技制作课继续比赛,祝大家成功!
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篇4
教材分析
世界是美的,有些美是大地的恩赐,还有些需要人类创造。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平凡的东西,只要人们发现,再创造,也能成为生活中美的一部分。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在欣赏丰富多采的拼贴画作品中感受不同质感的材料产生的美。
这些拼贴画作品的内容丰富:有用牙签、火柴贴成的房子、竹子、树干等,有用色纸剪贴成的各种生动的形象,也有用树叶组合成的有趣的动物形象。在学习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秀拼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探索实践中掌握拼贴画的表现方法,从而达到能利用多种材料自如地在作品中进行表现与创作。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拼贴方法,只是缺乏对许多材料性质的认识和利用,所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设计理念
1、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使学生共同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2、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他们自己发现并初步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在创作完成中运用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认识材料的质感和效果,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亲自体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激发出学习美术的热情。
3、使学生懂得欣赏美、表达美。
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把拼贴画作品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认识拼贴画的材料、性质。同时教师还利用投影仪讲解、示范拼贴画制作步骤,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拼贴画制作方法的认识,并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拼贴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碎布、色纸
3、胶水、铅笔、剪刀
学生准备:各种拼贴画材料、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流程
一、变一变、做一做
游戏场景1
师:同学们喜欢边魔术吗?你们会变魔术吗??今天我们一起玩变魔术的游戏,好吗?
板书课题
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篇5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作为数学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领导把民族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我希望学生也能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感受、体验、探究等方式,让土家族课程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动手实践培养土家族审美能力,拓宽土家族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土家族绘画的风格,体验土家族民族绘画之美,提高土家族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土家族绘画的特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数学知识在土家族绘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设计有关土家族的存牌、手抄报等。
三、教学重点
动手设计有关土家族文化的绘画,感受数学知识要素民族文化上的丰富体现,体验土家族文化之魅力。
四、教学难点
分析土家族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五、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数学。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小组合作。
六、教学用具绘画工具等
七、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土家族民风民俗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通过多媒体欣赏土家族文化
播放土家族建筑和室内装饰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独特鲜明的土家族风格。
(二)“土家族民俗知多少”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纷纷发言。(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民族绘画形式,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三)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于土家族文化的了解,画出独特的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装饰图片,同时想想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四)小组交流展示,每个小组拿出自己小组内的作品上台展示,同时介绍自己的主题,以及用到的数学元素,同时评比出最佳创作和最佳合作小组。
(五)新课小结